第七期中国100青年英才培养计划结业典礼顺利举行
访谈专栏:
母亲眼中的熊易晓
一次结业典礼上,台上一个温文尔雅的女生正操着一口流利的英文发表致辞,我被她所散发的魅力所吸引。她的眼睛清澈,说到自己所爱时会闪闪发光;她的话语温暖,让听者无比确信;她的步伐矫健,坚定有力地迈向未知的远方。机缘巧合下,我与她的母亲相识,听她的母亲讲诉了关于易晓的那段故事……
易晓,取自《菜根谭》“读易晓窗,丹砂研松间之露;谈经午案,宝罄宣竹下之风”。白话意思就是说清晨静坐窗前细读《易经》,用松树滴下来的露水来研朱砂圈点书中的精义;中午时刻在书桌上谈论《佛经》,轻轻敲打那木鱼,让那清脆的声音随风扩散到竹林间。“易晓”这一名字,代表了我们对她的期许和祝愿。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千禧年的元旦,易晓呱呱坠地了。第一次听见她的哭声,清澈响亮,让产房外隔了老远的爸爸都听得清清楚楚。事后先生跟我说,当他听到孩子的哭声,激动的眼泪都掉下来了,我想,在那一刻,他那激动和喜悦的心情一定和我是一样的。
或许是在我肚子里“陪读”时养成的习惯,出生四个月的易晓已经学会了叫“爸爸妈妈”,11个月后就已经学会了走路。从此,易晓迈开稚嫩的步伐,放飞理想的翅膀。在幼儿园时,不同于其他又哭又闹的小朋友,易晓很懂事的担任幼儿园老师的小助手,一边哄着和自己年龄差不多大的孩子,一边帮助老师收拾整理玩具。
由于我工作的原因,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易晓就成了住校生,周日晚上带着行李去学校,周五放学后再带着行李回家。易晓也曾抱怨过“你们都说爱我,为何在我最需要你们的时候,却没有人接送我上学?”。易晓还问我,“为何周末的时间过得那么快,而平时的时间却过得那么慢?”没有一个孩子天生爱住校生活的,易晓也不例外。住校初期,周日中午吃饭时,易晓想到很快又要去学校,时常会默默流泪。但为了避免我们难过,她说是眼睛里进了灰尘。易晓从一年级开始就拥有了手机,这样就可以随时联系到我们。有一次,她哭着告诉我,昨晚手机信号不好,为了打电话,她在硕大的校园里居然迷了路,最后是高中生送她回到了寝室。不过很快,易晓就适应了住校生活,每晚与寝室其他小朋友“海阔天空”也是非常长见识的,每次我去不同国家出差,易晓都会精准地指出那里的特色。
在此过程中,易晓学会了管理自己,学会了与人相处,有了更多的读书时间。在与同学相处之中,从课本的知识中,从老师的传授中获益,易晓学会了自信、耐心、持之以恒的意志、吃苦的精神,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三年级有资格参与大队委工作后不久,易晓独自撰写大队长竞选演讲稿,成功当选大队长,并一直担任大队长,成为老师的好帮手,同学们的好伙伴。易晓时刻铭记“学生以学为生”,始终勤于学习、乐于学习。小学五年,因成绩优秀,易晓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课全部免考,她多次获得乐学奖,多次被评为金章天使,多次在全国竞赛中获奖。
在我心里,易晓一直是个好孩子。她生性纯真善良,乐于助人。小时候,看着街上那些孤苦伶仃乞讨的爷爷奶奶,她都会掏出自己的零花钱递给他们。公车上,经常给老人让座。她时常去敬老院做义工,陪爷爷奶奶聊天。
易晓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强的记忆力。记得小时候带她外出时,我总会捏着一张写着几句论语或诗词的字条,在看绿芽、听风声的过程中,我带着易晓朗读几遍,她很快就背熟了,在不经意间感受中华文化的渊博。在还不识字的时候,易晓最爱我们读童话故事给她听,听了几遍,她也熟记了。有一次在医院打点滴,她拿着书有模有样地读给周围小朋友听,其实她完全是背出来的。幼儿园期间,刚开始识字的易晓就充分发挥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把“队”字说成“牙刷旁边站个人”。读小学前,认识不到20个汉字的易晓就已经能背诵不少论语片段,唐诗宋词。读小学后,易晓迷上了阅读,真可谓博览群书。在拿到《小学语文》,她很好奇《大学语文》长成什么样子,为此专程去上海书城。爸爸建议她买一本,易晓说:“爸爸,还是从你们学校借吧,大专和本科的《大学语文》我都想看看。” 无论走到哪,只要有书的地方,易晓就会全身心投入。每次去逛街,易晓都会撇下我独自钻进新华书店,买书成了她的习惯,书橱里装满了她喜爱的各类书籍,《史记》、《红楼梦》、《周易》、《围城》、《探索·发现》、《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每天都是一次修行》、《苏菲的世界》、《货币战争》、《On China》、《American History》……
我对易晓始终充满信心,从未对她的学习成绩有过多的要求。我很欣慰的是,易晓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易晓的作文非常好,思路流畅、文笔优美。三年级,养了几只蚕宝宝,她仔细观察,写出了美丽的散文《蚕宝宝脱皮》,登在学校校刊上;四年级写了《秋天的色彩》,短短200字写出了落叶对根的牵挂,刊登在《内蒙古商报》;五年级,写出了1000字的小论文《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用数据与事实举证,劝诫大家爱护人类的好伙伴——动物,并发表于《香港文汇报》。近期又发表了一篇关于性别平等的文章。
易晓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弹吉他,滑旱冰,下围棋、爱动漫,甚至还学会了缝纫和烹饪。她喜欢在上海大剧院欣赏芭蕾舞,喜欢在北京音乐厅聆听交响乐,喜欢在上海美术馆领略从写实到抽象,喜欢在游轮上追寻月亮,喜欢在非洲大草原上观看动物大迁徙,喜欢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交汇处默默遐想……“腹有诗书气自华”,很多人说易晓继承了父母的优秀基因,可我觉得她更多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
弹指间,易晓已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成为人们公认的“小才女”。朋友们都说,每次谈到女儿,我的每个细胞似乎都洋溢着幸福的光彩。是啊,每一个儿女都是父母心中的天使,但在我心中,易晓无疑是最棒的。
参加今天的结业典礼时,易晓优秀的演讲和超群的表现,让我看到了她的进步和成长,我有种说不出的自豪和喜悦。易晓在中国100英才培养计划典礼上获得“年度最具领导力奖”,这是对她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在这一年时间里,她学会了忍让和宽容,学会了求同存异,优势互补,各取所长。
现在的她已经高二了,除了繁重的国内学业,她还要准备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参加中国100青年英才培养计划,组织学校相关社团工作,真的非常辛苦。家长的期待越高,孩子的压力就越大。在我看来,作为一个社会人,做好本职工作,让自己快乐、让周围人快乐至关重要,但作为一个英才,要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远大抱负,在孤独中求学、在困难中磨练,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超越自我。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希望易晓明事理、通古今,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真正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在此基础上,站在引领时代潮流的高度,大胆设计自己的人生,并为理想而孜孜以求,努力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整理:王馨悦)
易晓,取自《菜根谭》“读易晓窗,丹砂研松间之露;谈经午案,宝罄宣竹下之风”。白话意思就是说清晨静坐窗前细读《易经》,用松树滴下来的露水来研朱砂圈点书中的精义;中午时刻在书桌上谈论《佛经》,轻轻敲打那木鱼,让那清脆的声音随风扩散到竹林间。“易晓”这一名字,代表了我们对她的期许和祝愿。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千禧年的元旦,易晓呱呱坠地了。第一次听见她的哭声,清澈响亮,让产房外隔了老远的爸爸都听得清清楚楚。事后先生跟我说,当他听到孩子的哭声,激动的眼泪都掉下来了,我想,在那一刻,他那激动和喜悦的心情一定和我是一样的。
或许是在我肚子里“陪读”时养成的习惯,出生四个月的易晓已经学会了叫“爸爸妈妈”,11个月后就已经学会了走路。从此,易晓迈开稚嫩的步伐,放飞理想的翅膀。在幼儿园时,不同于其他又哭又闹的小朋友,易晓很懂事的担任幼儿园老师的小助手,一边哄着和自己年龄差不多大的孩子,一边帮助老师收拾整理玩具。
由于我工作的原因,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易晓就成了住校生,周日晚上带着行李去学校,周五放学后再带着行李回家。易晓也曾抱怨过“你们都说爱我,为何在我最需要你们的时候,却没有人接送我上学?”。易晓还问我,“为何周末的时间过得那么快,而平时的时间却过得那么慢?”没有一个孩子天生爱住校生活的,易晓也不例外。住校初期,周日中午吃饭时,易晓想到很快又要去学校,时常会默默流泪。但为了避免我们难过,她说是眼睛里进了灰尘。易晓从一年级开始就拥有了手机,这样就可以随时联系到我们。有一次,她哭着告诉我,昨晚手机信号不好,为了打电话,她在硕大的校园里居然迷了路,最后是高中生送她回到了寝室。不过很快,易晓就适应了住校生活,每晚与寝室其他小朋友“海阔天空”也是非常长见识的,每次我去不同国家出差,易晓都会精准地指出那里的特色。
在此过程中,易晓学会了管理自己,学会了与人相处,有了更多的读书时间。在与同学相处之中,从课本的知识中,从老师的传授中获益,易晓学会了自信、耐心、持之以恒的意志、吃苦的精神,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三年级有资格参与大队委工作后不久,易晓独自撰写大队长竞选演讲稿,成功当选大队长,并一直担任大队长,成为老师的好帮手,同学们的好伙伴。易晓时刻铭记“学生以学为生”,始终勤于学习、乐于学习。小学五年,因成绩优秀,易晓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课全部免考,她多次获得乐学奖,多次被评为金章天使,多次在全国竞赛中获奖。
在我心里,易晓一直是个好孩子。她生性纯真善良,乐于助人。小时候,看着街上那些孤苦伶仃乞讨的爷爷奶奶,她都会掏出自己的零花钱递给他们。公车上,经常给老人让座。她时常去敬老院做义工,陪爷爷奶奶聊天。
易晓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强的记忆力。记得小时候带她外出时,我总会捏着一张写着几句论语或诗词的字条,在看绿芽、听风声的过程中,我带着易晓朗读几遍,她很快就背熟了,在不经意间感受中华文化的渊博。在还不识字的时候,易晓最爱我们读童话故事给她听,听了几遍,她也熟记了。有一次在医院打点滴,她拿着书有模有样地读给周围小朋友听,其实她完全是背出来的。幼儿园期间,刚开始识字的易晓就充分发挥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把“队”字说成“牙刷旁边站个人”。读小学前,认识不到20个汉字的易晓就已经能背诵不少论语片段,唐诗宋词。读小学后,易晓迷上了阅读,真可谓博览群书。在拿到《小学语文》,她很好奇《大学语文》长成什么样子,为此专程去上海书城。爸爸建议她买一本,易晓说:“爸爸,还是从你们学校借吧,大专和本科的《大学语文》我都想看看。” 无论走到哪,只要有书的地方,易晓就会全身心投入。每次去逛街,易晓都会撇下我独自钻进新华书店,买书成了她的习惯,书橱里装满了她喜爱的各类书籍,《史记》、《红楼梦》、《周易》、《围城》、《探索·发现》、《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每天都是一次修行》、《苏菲的世界》、《货币战争》、《On China》、《American History》……
我对易晓始终充满信心,从未对她的学习成绩有过多的要求。我很欣慰的是,易晓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易晓的作文非常好,思路流畅、文笔优美。三年级,养了几只蚕宝宝,她仔细观察,写出了美丽的散文《蚕宝宝脱皮》,登在学校校刊上;四年级写了《秋天的色彩》,短短200字写出了落叶对根的牵挂,刊登在《内蒙古商报》;五年级,写出了1000字的小论文《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用数据与事实举证,劝诫大家爱护人类的好伙伴——动物,并发表于《香港文汇报》。近期又发表了一篇关于性别平等的文章。
易晓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弹吉他,滑旱冰,下围棋、爱动漫,甚至还学会了缝纫和烹饪。她喜欢在上海大剧院欣赏芭蕾舞,喜欢在北京音乐厅聆听交响乐,喜欢在上海美术馆领略从写实到抽象,喜欢在游轮上追寻月亮,喜欢在非洲大草原上观看动物大迁徙,喜欢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交汇处默默遐想……“腹有诗书气自华”,很多人说易晓继承了父母的优秀基因,可我觉得她更多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
弹指间,易晓已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成为人们公认的“小才女”。朋友们都说,每次谈到女儿,我的每个细胞似乎都洋溢着幸福的光彩。是啊,每一个儿女都是父母心中的天使,但在我心中,易晓无疑是最棒的。
参加今天的结业典礼时,易晓优秀的演讲和超群的表现,让我看到了她的进步和成长,我有种说不出的自豪和喜悦。易晓在中国100英才培养计划典礼上获得“年度最具领导力奖”,这是对她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在这一年时间里,她学会了忍让和宽容,学会了求同存异,优势互补,各取所长。
现在的她已经高二了,除了繁重的国内学业,她还要准备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参加中国100青年英才培养计划,组织学校相关社团工作,真的非常辛苦。家长的期待越高,孩子的压力就越大。在我看来,作为一个社会人,做好本职工作,让自己快乐、让周围人快乐至关重要,但作为一个英才,要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远大抱负,在孤独中求学、在困难中磨练,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超越自我。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希望易晓明事理、通古今,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真正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在此基础上,站在引领时代潮流的高度,大胆设计自己的人生,并为理想而孜孜以求,努力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整理:王馨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