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暨首届宿白佛教考古研究生论坛在山西大学大同校区举行。
活动举办期间,全国政协常委、教育部原副部长孙尧来到大同校区调研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的办学进展,实地察看联合研究生院研学实践基地。孙尧充分肯定联合研究生院在体制机制创新和跨学科协同育人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强调要进一步凝练主攻方向和重点研究内容,形成研究合力,持续推进石窟寺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要以石窟寺研究为依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大石窟的深远意涵,深入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与现实价值,寻根溯源、守正创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贡献。
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彭馨,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院长、山西大学党委书记王仰麟,大同市委副书记、市长刘俊义在开学典礼和论坛开幕式上致辞,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视频致辞。山西大学副校长、总务长卢宇鸿,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张利、大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丁国华、大同市政协副主席张海兵等出席。开学典礼及论坛开幕式由副校长钱宇华主持。
彭馨表示,国家文物局将继续支持联合研究生院的建设和发展,指导相关省文物局和文保机构积极协调做好相关工作。希望联研院注重学科交叉,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形成一批标志性的原创学术成果,为全球石窟保护提供中国方案。希望石窟文保机构在本体保护修缮、载体加固与环境治理、数字化保持与监测等方面,与高校共享前沿研究和行业进展,形成人才培养合力。
王仰麟指出,选择石窟寺文化研究,就是选择了一份与历史对话、与文明同行的事业。希望联研院2025级新同学以各方的协同智力为支撑,以“三导师”机制的专业引领为依托,以多元课堂的知识传递为养分,沉下心来研读典籍中的学术精髓,俯身现场感悟石窟记忆中的岁月沧桑,以坐得住冷板凳的定力深耕学术,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创新探索,以历史眼光溯源文明流变,用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
刘俊义表示,近年来,大同市加快石窟资源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创新,统筹实施文物保护、学科建设、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文旅融合“五大工程”,让云冈石窟和古都大同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联合研究生院迎来新一届学子,特别是永久性研学基地的建设,为培养石窟保护、考古研究、文化遗产管理等领域人才开辟了新的途径,为大同增添靓丽的名片,必将助力大同文化之城建设走上新的台阶。
杭侃以“石窟”“文化”“联合”为关键词,强调了石窟寺研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指出文化正是在冲突中交融、在碰撞中积淀形成的,联合研究生院招收的研究生来自四面八方、跨越不同专业,正是最珍贵的优势,也是开展跨学科合作的基础。希望同学们发挥多元背景优势,以多视角挖掘石窟寺文化交融脉络,以跨学科合作破解研究难题,传承宿白先生的“专”“精”治学精神,推动石窟寺考古研究迈向新境界。
开学典礼上,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张利为新生代表发放了联合研究生院院徽,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作了发言。
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成立于2023年9月,由教育部、国家文物局指导,山西大学牵头组织,与兰州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及敦煌研究院、云冈研究山西大学院、龙门石窟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克孜尔石窟研究所等研究单位协同共建。2025年,参与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联建的5所高校共招收专项计划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177人。
首届宿白佛教考古研究生论坛邀请浙江大学教授李志荣、兰州大学教授魏文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陈粟裕、云冈研究院研究员王雁卿等围绕石窟寺考古学基础和石窟寺领域工作的多规合一、石窟寺为主的佛教聚落空间构成、2-6世纪西域南道佛寺图像配置的转化、云冈石窟的北魏佛寺遗址等作主旨报告。来自北京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及研究单位的39名青年学者作专题学术报告。
大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山西大学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开学典礼及论坛开幕式。论坛举办期间,与会专家、青年学者、硕博士研究生还将赴云冈研究院以及大同市相关文保单位考察研修。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