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重磅!成都理工大学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再+1
2025-07-11 10:13:00
成都理工大学

  2025年7月10日,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公布了ESI最新一期排名情况,成都理工大学社会科学总论(Social Sciences, General)学科新晋入围。这是成都理工大学继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化学和材料科学学科后第6个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

  根据最新公布的ESI数据显示,成都理工大学在社会科学总论领域,共发表论文229篇,总被引频次2006次,篇均被引频次8.76次,4篇入选TOP论文。全球进入ESI社会科学总论的机构有2369所,成都理工大学在国际学术机构中排名第2343位。

图1 成都理工大学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

  一个学科是否进入ESI全球前1%,是衡量该学科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社会科学总论成功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是成都理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群在“双一流”学科建设方面实现的重大突破。

  高位布局精耕细作,厚植学科发展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指示,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对此,学校党政高度重视,将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提升至空前高度,同年决定成立社会科学处,专门统筹全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和成果管理、社会服务和成果转化工作。

  2022~2025年,成都理工大学加大了社科领域的实质性投入,累计安排1000万元经费用于“双一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群建设,为社会科学总论迈向ESI全球排名1%提供充足经费保障。社会科学处聚势赋能、创新而动,依托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聚焦国家战略的重大问题进行学科布局。

  通过持续优化学科布局、深化交叉融合和强化特色发展,成都理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现已建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纪检监察学等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金融、应用统计、国际商务、法律、社会工作等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类别。这些学科在建设中依托地学优势,聚焦人文地理、能源经济、环境科学等交叉领域,逐步形成了“1+3+N”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体系,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了成理智慧。

  党建引领双轮驱动,破壁攻坚学科突围

  坚持党建引领发展。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和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党中央、省委和学校党委重大决策部署。

  学校始终强调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统领哲学社会科学;落实落地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通过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发展,坚持将党建工作融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全过程,在课题申报、研究实施、成果评价等环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把关定向作用。

  强化项目组织培育。近年来,实施国家社科基金“陪伴计划”,系统性开展申报动员、专家论证与针对性辅导,深入开展有组织科研,成都理工大学已经实现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连续3年稳步增长。

  2024年立项13项创历史新高,获省社科联充分肯定;2025年,创新构建AI赋能“总站-分站”校院协同机制,实现51项项目通过省级评审,过省评率超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科研项目量质齐升,增强了社科研究的竞争力和学术声誉,为社会科学总论ESI排名提升奠定了基础。

  依托“双一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群建设,聚力支持重大招标项目攻关。许强教授团队的《面向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巨灾灾后恢复重建研究》成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现了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重大项目的成功申报与实施,引领示范学科交叉融合,为人文社科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点,有力支撑“双一流”学科建设。

  今年,通过“揭榜挂帅”机制,遴选了10支聚焦“数字监督”“矿产资源与环境”“双碳战略”“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前沿交叉领域的人文社科创新团队,重点培育3项重大招标项目,积极推动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文理交融,逐步探索形成具有理工特色背景的人文社科发展新路径。

  加大平台建设力度。着力发挥省级哲学社科平台的科研与人才优势,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对平台通过动态考核进行科学经费配置,管理效能显著提升。

  2023年,唐清利教授负责的数字监督重点实验室获批四川省哲学社科重点实验室,成功推动了跨学科融合,引领科研范式转型,为产出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成果奠定基础。

  目前,成都理工大学已拥有4个省级和14个市厅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平台,每年发布开放课题近300项,吸引海内外学者开展合作研究。平台成果转化成效显著,近年来有200余份决策咨询报告被党政机构采纳,有效强化社会影响力。 这些举措和成果最终成为推动学校社会科学总论跻身ESI全球前1%的核心支柱和关键引擎,并为未来持续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造高水平论文成果。近年来,通过系统推进有组织科研,在CSSCI、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节节攀升,高水平论文不断涌现。2021~2024年,学校师生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221篇,同期在SSCI期刊发表论文223篇,多篇论文在国际国内顶尖期刊上发表并产生了重要学术影响。高水平论文成果显著提升了学校科研成果的国际国内关注度、传播力以及被引频次,为社会科学总论领域引文数量和质量的快速提升、最终成功入围ESI全球前1%行列提供了有力支撑。

  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着力营造支撑社会科学总论ESI排名提升的学术生态。通过“砚湖大讲坛”邀请院士及领域知名专家开展学术讲座,累计服务师生5000余人次,有效拓展研究者的国际学术视野。举办新公司法实施研讨会、中国国土经济学年会等近10场全国性学术会议,为学者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实施“特支计划”支持青年科研骨干国际访学交流,促进学术前沿追踪能力提升。这些举措强化了学术网络建设与国际化学术训练,为持续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奠定基础,助力社会科学总论领域国际合作研究深化与高被引成果培育,加速向ESI全球前1%目标迈进。

  稳中求进ESI排名突破,开启社科发展新篇

  深化AI赋能社科研究。当前,人工智能正处于群体性技术变革时代的起点,已成为加速科学发现和颠覆技术创新的关键力量。哲学社会科学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亦需跟上时代步伐,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方法论革新和研究范式转型,推动构建“人工智能+”学科创新发展体系,助力学科重构升级与交叉融合,助力新文科建设。

  “十五五”规划引领社科发展。为提升社会科学总论ESI排名并全面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将重点围绕学科交叉融合、科研平台建设、核心指标攻坚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展开系统性工作。

  未来学校将以法学+(纪检监察学)这一特色学科为引领,构建“1+3+N”学科交叉体系,充分发挥地球科学、资源科学等理工科优势,重点培育纪检监察学、资源环境工程管理、灾害经济学+等“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同时带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新闻传播学等多学科协同发展。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成都理工大学将力争获批教育部和国家级研究平台,依托现有省部级平台,支持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培养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交叉学科科研力量。

  通过完善学科交叉机制和对接国家地方需求,建立系统的制度保障体系,确保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既服务国家战略又彰显学科特色,最终实现在西部乃至全国“双一流”高校中的领先地位。

图2 社科总论ESI发展指数

  据悉,自2016年起,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持续跟踪学校ESI数据变动,对ESI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深度挖掘,定期发布《成都理工大学学科建设ESI简报》《成都理工大学学科建设ESI速报》。通过数据关系映射,分析学科发展趋势、学院贡献度以及合作机构和地区,科学评估学校优势学科的发展现状,为学校学科建设决策提供参考。社会科学总论首次进入全球排名前1%,不仅标志着成都理工大学在该学科领域内的学术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也凸显了成都理工大学在一流学科建设上的优势与特色。

  作者:高辉 罗浩轩 丁海容 黄瑶 张爱艾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