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终身学习如何与时代同频?2025年川渝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总开幕式在巴中举行
2025-11-11 16:13:00

  在这个变革加速、知识迭代的时代,面对未来社会的种种挑战,我们何以保持个人与时代的同频共振?答案就在于: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11月11日,在蕴含着巴风蜀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翻山饺子》舞蹈表演中,以“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为主题的2025年川渝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总开幕式,在四川省巴中市举行。这项发源于川东北平昌县、流传于川渝两地的民间艺术瑰宝,以其激昂的节奏和翻山越岭的气势,生动诠释了终身学习跨越障碍、永不止步的精神内涵,拉开了川渝两地共襄学习盛举的序幕。

  本次活动周由四川省教育厅、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巴中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四川开放大学、四川省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巴中开放大学(巴中社区大学)共同协办,是川渝两地携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现代教育体系的又一重要举措。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委员、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冯永刚,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二级巡视员蔡理,巴中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政府党组成员赵建仁,以及川渝两地教育系统、开放大学、社区教育机构负责人,荣获国家级和省级荣誉的“百姓学习之星”“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代表等200余人出席开幕式。

  巴中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建仁在致辞中系统介绍了巴中市以教育引领高质量发展、建设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的创新实践。他表示巴中市在全省率先打造“一核引领、五区联动、满天星覆盖”的全市终身教育矩阵,已建成市级社区大学1所、县级社区教育学院5所、乡镇(社区)教学点位233个,基本覆盖了所有中心乡镇(社区),形成‘一县一品、全域推进’的格局。已拥有“晏阳初讲堂”“扁担学校”等4个国家级、12个省级终身教育品牌,连续9年培育9名全国“百姓学习之星”、19名省级“百姓学习之星”。创新打造的“巴中云上大学城”已成为区域终身教育核心平台,初步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未来,依托“红色、绿色、人文”三大优势,将终身教育融入红色研学、生态旅游与巴文化传承,使学习场景从课堂延伸至广阔天地。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二级巡视员蔡理在致辞中分享了重庆的经验。他指出,重庆将终身教育纳入教育强市建设规划,通过强化制度保障、引导社会参与、扩大资源供给,系统性构建了覆盖全市的“1+38+1019+10125”四级社区教育办学体系。尤为亮眼的是,“重庆市学分银行”成为全国首家完成公共数据资源登记的学分银行,并成功纳入国家教育强国综合改革试点。重庆还建设了“乐于学”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累计建设数字资源6000个,409门课程入选国家终身教育智慧平台。未来,川渝两地教育部门将持续秉持”巴蜀一家亲“的理念,强化”川渝一盘棋“的思维,以双向共赢为目标,以毗邻协作为引擎,携手共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委员、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冯永刚强调,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时代要求。他介绍,四川省已依托开放大学体系,建成完善的省市县三级开放大学办学体系和省市县乡村五级社区教育服务网络。“四川终身学习在线”平台整合优质课程资源3万余个,成为民众便捷的线上学习渠道。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培育全国及省级终身学习品牌218个,全民终身学习的土壤日益肥沃。

  开幕式上,一系列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活动宣读了重庆市“终身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名单、四川省“百姓学习之星”、“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优秀终身教育院校”等的名单。随后,川渝8个市州区县成功签署第三批结对合作协议,标志着川渝两地终身教育协同发展迈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两地优秀代表还就助力“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等品牌项目进行了经验分享。在全体与会者的共同见证下,川渝两地领导携手启动了2025年川渝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标志着为期数日、内容丰富的学习活动正式开启。

  据悉,活动周期间,还将举办川渝全民终身教育成果展、终身教育思政实践与科普基地、成渝双城经济圈学习联盟“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与终身教育研讨会“、四川省老年教育工作推进会等系列活动,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川渝两地全民终身学习的丰硕成果与蓬勃活力。

  本届活动周总开幕式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川渝教育协作的生动实践,更是两地积极回应时代命题、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有力步伐。我们也期待本次活动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深厚而持久的人文动力。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