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理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历史实证、强化时空共振、激活历史资源,深入推进“抗战史实研究+”大思政课建设,拓展实践育人空间和阵地,教育引导学生筑牢信仰之基、厚植爱国之情,真正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历史实证,构建全链条育人模式。作为扎根在常德的高校,深入挖掘常德抗战期间反击侵华日军“大轰炸”“细菌战”和“常德大会战”等深蕴的历史文化价值,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在揭露历史真相上坚持不懈,成立细菌战罪行研究所等机构,以校内历史学科骨干教师为主组建研究团队,深入民间开展调查,先后到浙江、江苏、云南、黑龙江、吉林、江西、广东、重庆等地采访查档,同时前往国外收集大量原始资料,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夯实学术研究基础。在深化学术研究上孜孜以求,依托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南方侵华日军细菌战研究(湖南及周边地区)”等项目,深化学术研究,陆续出版专著12部,发表论文80篇,相关图书被评为中宣部“百种经典抗战图书”、国家重点出版物。在拓展以史育人上力求实效,推动形成年龄结构合理的抗日战争史研究梯队,按照“总体研究要深、专题研究要细”的原则,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推动师生深入感受战争的震撼,体悟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拓展历史育人成效;为支持中国民间细菌战受害者对日诉讼,撰写10余万字的《常德细菌战城区和石公桥居民受害鉴定书》,从法律层面为受害者争取权益,先后三次举办相关国际学术研讨会,以生动的历史教育实践,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捍卫历史真相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
强化时空共振,打造多维度育人生态。构建时空穿透的内容体系,打造“实体+数字+学术+实践”融合场域,实体空间以抗战历史遗存为核心,配套建设“抗战文化馆”主题展馆,通过实物展陈与场景还原构建历史认知基础;数字空间以AR/VR虚拟现实系统,叠加遗址触发动态史料,实现“物理在场+数字穿越”双重体验;学术空间以组建跨地区、跨国研究联盟为基点,定期举办线上解密档案研讨会,推动历史证据向教学资源转化;实践空间以重走常德抗战众多遗址、采集口述史等方式,完成历史考证到当代应用的闭环。创新时空交互的教学方法,建立“历史事件—当代价值—未来警示”的历史纵向贯通教育链条,将七三一部队罪行(1932—1945)、常德细菌战(1941)与生物安全立法(2020)、全球生物安全治理进行对比教学,形成历史纵深与现实议题的对话机制;以历史为根,以在地化为壤,通过LBS定位技术,联动哈尔滨七三一部队遗址等场所触发AR历史场景重现,实现“在场—在线”的时空叠加体验;利用学校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连线国际学者,通过学生分组模拟国际法庭审判侵华日军罪行,实时提交证据链(如解密档案、幸存者口述等),培养全球责任意识。建立时空延续的育人机制,实施“历史记忆工程”和“代际传承计划”,抢救亲历者口述史、制作系列微课、设立研学基金,以具象化历史唤醒学生责任意识,实现“个体记忆—集体认同—社会行动”的价值链转化;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组建跨区域学者团队,共同解密档案,将解密档案转化为相关课程案例包,推动历史研究向教育资源转化;协作搭建跨国数据库,支持多语言史料标注与AI辅助翻译,实现不同国家研究者同步开展史料数字化建档。
激活历史资源,探索在地化实践路径。充分彰显校本特色,把抗战史实研究成果作为切入口,充分利用常德作为抗战名城的历史资源,深挖思政元素,提炼校本素材,建设资源库,改革教学设计,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内容,推动思政教育在全校学生中入脑入心入行。打造校馆合作典范,建成抗战文化馆,积极对接哈尔滨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发挥双方优势与特色,围绕“展馆共建、史料共享、学术共创、教育共融、人才共育”五大方向展开深度合作,并拓展至抗战史料挖掘、学术研究及和平教育领域,形成历史教育合力,为青年一代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搭建重要平台。持续拓展社会影响,支持本校师生主动宣传阐释中国人民抗击侵华日军的顽强奋斗精神,将侵华日军罪恶史实传播给公众,依托学术优势支持湖南省和平文化研究会、抗日战争研究网等多家单位建设,为全社会以史为鉴、维护和平与正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积极作用。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