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全国两会上,有天职学子留下的一抹“志愿红”
2025-03-11 12:03:00
天津职业大学

  全国两会,距离天职人可以有多近?

  对于天津职业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的许多学子而言,全国两会的“那么近”,意味着每天和代表委员“面对面”,意味着亲身参与到大会的服务中去,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感受“参政议政”“共商国是”中饱含的、沉甸甸的使命感与高度责任感。

  从2020年至今,由学校旅游管理学院学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连续六年参加全国两会的服务保障工作,每一次都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任务,为大会留下了一抹美丽的“志愿红”。

辛苦,但是欣慰

  布置会场时,茶杯杯盖和杯身上的印花要对齐,杯把一律要呈45度摆放,茶水要斟七分满;从大会堂接代表委员回驻地,需要连续几十分钟高举引导牌,手的位置、站姿都有具体要求、且必须整齐划一……

  参加今年全国两会服务的同学张璇和朱继萱,说起服务过程时感慨良多:对细节的精准把控、对标准的严格遵守,对身心的锻炼、对作风的锤炼,在这二十多天的时间里,在她们身上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记。

  和往年的服务一样,从开会前,旅游学院的学生们就要分赴北京的几个宾馆,先接受培训,而后投入正式服务。

  尽管平时学习的就是酒店管理等相关专业,但每一次置身实践,学生们还是有许多不同感受,真切地理解了什么是精益求精,什么是服务无止境:

  举引导牌训练,最少要连续举牌半个小时,最长要达一个小时,期间培训老师还会结合服务内容,不断提问考核,身体与头脑一个都不得闲,高度紧张的状态要持续整个培训周期;

  为代表委员提供餐饮服务,不光要会摆台,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看代表委员有哪些需求,记忆力和“眼力见儿”一个都不能少;

  同学们常常是早晨五点多就到岗位上,晚上九点多才能下班,有的同学一天仅在宾馆内走的步数就有两万多步;

  ……

  疲劳和压力?当然有。但是,当同学们的细心服务屡屡得到代表委员的称赞时,留在这些学子心中的,就只有被肯定后的开心,和付出必有所得的欣慰。

  从餐饮部、客房部,到礼仪团队,六年来,天津职业大学旅游学院参与多项全国两会服务保障工作,累计人数380人,累计志愿时长达8.4万小时,学生们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扎实的专业技能、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充分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收获各方高度评价。

  “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是代表委员、服务宾馆对志愿者团队说出的最多的一句话,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对同学们全心全意付出的高度评价和由衷赞扬。

舞台,不止两会

  除了全国两会,旅游学院的志愿者团队,还多次出现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北京冬奥会等重大会议、赛事的服务保障工作中。

  而每一个会场、赛场,除了是一座座展示风采的舞台,也是一个个课堂。

  从许多参加服务的同学留下的感言中,能深切感受到这一点。

  在这里,他们“解锁”着新的服务技能。

  “学到了一只手拿六个陶瓷茶杯、一个托盘收十几个盘子。”“负责传菜时,会在后厨了解各道菜的配料和制作过程,这样当客人问起其中的门道就能对答如流。”

  在这里,他们锻造着自己的精神内核。

  “体育健儿在赛场上不畏强手、顽强拼搏、拼尽全力的样子让我深深地感动,我看到他们身上有一股劲儿,那就是‘为国争光’。”“在冬奥会期间,我们每天要长时间穿着防护服开展服务,工作内容重复性强、强度高,有时感觉撑不住。但每每想到奥运健儿辛苦训练,只为国家争取荣耀,顿觉一切的劳累和辛苦都烟消云散了。”

  在这里,他们更感受着什么是中国力量。

  “冬奥组委为我们的安全做出了防范,面屏、消毒洗手液、N95口罩、手套……有人对我们感叹:‘冬奥组委把你们保护得真好,国家把你们保护得真好!’是啊,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可以心无旁骛地向各国来宾展示中国式的服务,将热情、耐心、亲切、自信展现给世界!”

  将课堂书本所学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把学到的理论和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日常的耳濡目染变成朝气蓬勃的挺膺担当,这些可爱的同学不断在志愿服务中汲取养分,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为发展拼搏、为家国奋斗,努力成为一个个心有方向、脚有力量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这是志愿服务应结出的教育之果,应开出的青春之花。

  今年的全国两会已经结束,旅游学院的同学们将踏上返校的路途,但志愿服务之路仍呼唤年轻人不断走下去。遍看整个校园,从开展环保宣传、环境清整美化、交通维护、社区义卖,到家电维修、爱眼护眼、关爱女性、反诈防骗、游客引导,天津职业大学的学子们已经组成一支支志愿服务团队,热切地投身各个领域,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助力“志愿之花”蓬勃绽放。

  他们打开的未来,值得更多期待。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