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天津工业大学师生“沉”下去 让乡村故事“活”起来
2025-09-24 08:44:00
天津工业大学

  金秋九月,蜜桃飘香。9月23日上午,正值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山东蒙阴县云蒙湖生态区公家万村村委会里,一场特殊的“电影节”热闹开场。说它特殊,是因为这里展映的5部影片,从策划到导演到摄影到剪辑,处处都有地地道道村民的参与,甚至有的作品还由村民亲自拍摄。

  “做学问不能只在书斋里,真正的好研究要到生活中去找答案。”团队负责人赵鑫教授笑着说。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乡村文化振兴视阈下村民影像的地方性知识生产及传播研究》和国家社科项目《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地方性知识生产及传播研究》的主持人,他带领团队走出校园,在乡村找到了学术研究的“活教材”。

  刚开始村民们还有些拘谨,觉得科研团队来了,是不是要“被研究”?然而,当村民们发现城里来的老师和研究生不是来“研究”他们的,而是要和他们一起“创作”时,整个氛围就不一样了。项目团队没有采用传统的“专家拍摄、村民配合”模式,而是创新性地建立了“共创机制”。从影像工作坊的课程设计到拍摄技能培训,从选题策划到镜头拍摄再到后期制作,每一个环节都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

  “我们的目标不是拍出多么‘专业’的作品,而是要让村民通过镜头发现自己文化的价值,找到表达的自信。”赵鑫教授强调,这种“参与式研究”方法让学术研究真正服务于乡村文化建设。《远去的家祭》《公氏》《瀚林苑》《在桃园》《我和我的公家万》,这5部短片不仅是村民们的文化表达,也成了天津工业大学师生们最鲜活的教学案例。

  “在城市里讲乡村文化,总觉得隔了一层。现在和村民一起生活、一起创作,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地方性知识'。”参与项目的研究生龙连飞说,这次田野实践让他对专业有了全新的认识。项目团队创新性地将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与村民的互动中理解文化传承的真谛。这种“沉浸式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短片《瀚林苑》)

  “做学问不能自说自话,要让研究成果真正惠及社会。”赵鑫教授表示,这两个项目的最大特点就是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让学术研究真正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村民影像工作坊,村民们不仅掌握了现代化的文化表达工具,更重要的是在创作过程中重新审视和认识了自己的文化传统。这种“内生式”的乡村文化振兴模式,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项目还探索出了一套完整的“村民影像民族志”工作方法,为相关学科的理论建构提供了实践支撑。目前,团队已经收集了大量田野资料,相关研究成果将陆续形成,为学术界贡献“中国智慧”。

  “最好的学问是能够改变现实的学问。”回望一路走来的田野工作,赵鑫教授感慨颇深。从最初的理论构想到如今的实践成果,项目团队用行动证明了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可以实现完美结合。村民公爱玲在接受采访时说:“没想到大学师生这么'接地气',不仅教会了我们拍摄技巧,还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

(短片《在桃园》)

  当象牙塔里的理论遇上田间地头的实践,当学者的思考碰撞村民的智慧,一朵朵“田野花”正在肥沃的大地上绚烂绽放。这不仅是学术研究的胜利,更是教育服务社会的生动诠释。未来,天津工业大学将继续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建设,让更多的学术成果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发光发热,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书写高等教育的时代答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