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薛鹏)如果校园里有一座“博物馆”,还会收藏了你的作品,这样的校园生活该多有意义。
本学期,杭州采实教育集团澎扬中学的同学们围绕“寻龙记”开展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重点是,同学们将学科学习与国潮相结合,用沉浸式学习的方式,在“有风景”的课堂收获成长。
在上城区政协文史研究会徐跃峰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以“把中国龙翻译成dragon是否合适”为任务,结合语文、英语学科,搜集了东西方名著中关于龙的描写资料;结合科学中的“分类法”和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年代尺等学习工具,对比了东西方龙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涵义的差异;利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二重证据法,对“19世纪初龙的英文翻译dragon”的观点进行了质疑和查证;运用美术、英语等学科重新设计符合今天中国国际形象的中国龙图案和名字,并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探讨如何发掘和传承龙的精神,做好新时代龙的传人。
804班陈禹彤说,在接触这次的项目化学习之前,她对中国龙的印象仅存在于几个传统成语当中,对于西方龙的印象更是一无所知。“研究后我才知道,原来龙它从来都不是一个冷门的话题,它只是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它。在西方龙代表的是邪恶,而东方的龙却是一种神圣的象征。从dragon变成了loong,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强大,也看到了世界对于中国的认同与期待。”
804庄依晨和李彦茜补充道,中国龙通常代表神圣祥和,传承了泱泱华夏的历史文化。
除了“寻龙记”跨学科主题学习外,在博物馆里,学校以“素养导向、综合学习、学科实践、因材施教”为理念,还设计了系列课程群——在《澎扬说》《研城记》《国潮文创》《语你游绎》《云游艺象》《陶瓷艺术》《本草探秘》《宋韵美学》等课程中,同学们有机会聆听馆藏文物背后蕴含的历史故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充分发挥创新思维,汲取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并能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创作各类文创产品。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学校以“国潮”为载体,通过多学科有机融合和学科实践,以“国”为本,深入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拓展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以“潮”为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思维。
(责任编辑 余新花 赵洪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