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浙财大:“藏经阁”的育人“经”
2025-01-13 15:14: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赵蕾)在不久前结束的“2024 Fin Techathon”深圳国际金融科技大赛中,由浙江财经大学5名学生组成的Eureka团队斩获了人工智能组第一名(一等奖)。Eureka团队由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分别来自电子信息、管理科学与工程、金融工程等不同专业。尽管学历和专业不同,但他们都来自同一个被称为“藏经阁”的课题组。

  作为该课题组两位导师之一的张帅,带着“藏经阁”里三十多位“学术扫地僧”每天朝八晚十、深居简出,寒暑无休,屡屡创造了浙财大历史上多个无比惊艳的记录:双一流名校升博率高达80%以上,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高居全校榜首……

  “藏经阁”之所以能“屡战屡胜”,得益于学校实施的“项目主任、班主任、辅导员”(铁三角)三位一体的项目制团队。项目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组织与管理,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导航与激励。受这一制度启发,张帅在课题组学生培养过程中将这三种身份巧妙地融合为一体。

  言传身教 春风化雨

  作为“铁三角”项目的导师,张帅充当了学生的“第二父母”角色,对课题组学生开展了“陪伴式”的学业指导。在学院行政工作之外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会到课题组实验室“陪伴”学生。他要求学生“996”考勤,自己也身先士卒进行“996”考勤。每年寒暑假,只要学生们还留在学校,他就会一直在学校陪伴着直到最后一名学生离校。端午、中秋、国庆等传统节假日,他也都陪伴着学生在实验室里度过,年年如此。

  张帅特别注重和学生进行谈心谈话,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并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建议。“藏经阁”的每位学生,他每年都会交谈多次,不仅要掌握学生的学业情况,还要摸清他们的生活状况、家庭情况和思想动态,并引导学生制定学业规划和人生规划。

  当得知某学生因摔伤住院面临医药费短缺问题时,他立即托辅导员送去了三千元现金;当得知某学生突犯疾病需立即乘飞机去外地医院做手术时,他亲自开车送学生去机场赶上了最近的一趟航班;当得知某学生犯病住院缴不起住院费时,他和课题组教师一起送去了一万八千元现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到中秋、端午等节假日,他都会给课题组学生送去节日的慰问品,让学生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屡战屡胜 凝心聚力

  “只有带领学生不断打‘胜仗’,才能持续地鼓舞士气,强化学生对学院、专业和课题组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张帅认为,导师要带领学生攻克一个又一个的科研难题,发表一篇又一篇的高水平论文,指导学生参加各种高级别竞赛并获得一个又一个的大奖,只有这样才能持续地激发学生们的信心和进取心,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让课题组形成强大的向心力。

  申请加入“藏经阁”课题组前,每个学生都必须先学习课题组的“光荣阁史”,即观看课题组历届学长学姐在各种荣誉和奖学金评选过程中留存下来的演讲视频、获奖感言和新闻报道。张帅将这个过程称之为入组前的“阁史教育”。

  “要帮助学生从课题组学长学姐的光辉历程和卓越成绩中激发出蕴含在内心深处的强大内生动力!”张帅清晰地记得,他带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徐同学,第一学历是专科,学术底子非常薄弱,英语基础也不好,刚开始看英文文献时感到非常吃力,甚至想中途放弃。张帅经常鼓励他,并给他制定了个性化的“菜鸟先飞抢跑”计划,手把手地带着他走上了学术之路。

  如今,徐同学入职了上海某高校并获评副教授职称。张帅把每一位学生的前程和命运视为自己的使命追求,他经常将徐同学的励志经历作为典型案例并以此来激励后面的学弟学妹勇攀学术高峰。

  宽严并济 润物无声

  张帅在自己的电脑里分门别类地保存着课题组学生的各种资料和文档,清晰地记录着每个学生的成长轨迹,包括每位学生获得的奖项荣誉,每篇论文的修改经历以及每次竞赛的文档和视频,他用心地留住了每个学生的成长瞬间。从他带的第一个研究生开始,几十名学生的所有足迹、挫折、成果和去向,他都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并作为人生的宝贵财富加以珍藏。

  “罚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10遍”“罚抄本领域的优秀论文3篇”……在张帅办公室的一个抽屉里,齐齐整整地摆放着课题组学生的各种“罚抄”纸张,足足堆了满满一个抽屉。有的是因为论文格式多次犯错被罚,有的是因为学业偷懒被罚,有的是因为未请假缺勤被罚……犯错的原因五花八门,张帅采用罚抄方式让学生加深“印象”。

  被罚的学生没有一个“记恨在心”,反而“心悦诚服”,因为“我心里知道,张老师是真正为我好才让我罚抄的”。毕业后同学们对张老师的良苦用心都非常感恩,感恩张老师当年对其学业的严格指导和人生的谆谆教导。

  还有很多家长在学生毕业后,每年坚持在教师节或春节发祝福短信给张帅以表达感激之情,“张老师,我以前从来都不敢想象自己儿子有一天能够成为一名985博士,是您辛勤的付出改变了他的人生,感恩您”。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358981171 2025-01-13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