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袁子霄)在杭州闻涛社区的最美广场,62岁的张阿婆惊奇地看着面前的机器狗灵活转身、前进后退。“这小东西真听话,比我家那只老狗机灵多了!”她笑着说,手指轻点控制器一边,指挥这位“新朋友”完成各种动作。
这一幕发生在3月5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智慧助老”志愿服务系列活动的现场。在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该校应用工程学院的志愿者和教师党员带着机器狗、智能小车、安防摄像头等硬核科技走进社区,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智能设备,展示AI如何为生活“减负”,一场专业赋能的志愿盛宴正徐徐展开。
在活动现场,“春雨”学生志愿服务队为一位老人戴上智慧手套,她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动作被精准捕捉并转化为载药小车上的指令。“这能放在家里吗?我一个人住,子女很担心。”老人询问道。“当然可以,它能在紧急情况下快速把药送到身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志愿者胡翰城耐心解释,并演示如何通过手机实现语音远程操控。
党员教师则手把手指导学生展示AI工具的使用方法,帮助老年居民跨越“数字鸿沟”。“看到老人家学会使用智能手机支付时那种喜悦,我觉得我们的专业真的能改变生活。”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志愿者说。
“我们注重发挥青年团组织的引领作用,让党员教师带头,团员学生示范,普通学生广泛参与。”据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指导老师刘文清介绍,学院团委建立了“团支部+专业+社区”的三位一体志愿服务模式,将学雷锋活动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我们想让专业技能走出实训室,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生活带来实际改变。”智能物联党支部的教师张钧表示,专业技术和成果只有服务到人,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它的价值,这是一直以来向学生传递的技术价值观。一方面,通过志愿服务,学生能够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提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老师也能把这一场景作为“第二课堂”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进行二次测评。
而这并非学院首次将专业“工具箱”搬进社区。几天前,制冷工程党支部的30余名师生刚在长岛之春小区完成一场“技术惠民”行动。党员教师焦丹带着学生志愿者为独居老人家的空调“体检”,发现制冷剂有泄漏隐患。“要不是他们上门,我这老骨头哪会查这些!”张阿姨看着学生们熟练地检测压力、清洗更换滤网,连连道谢。
活动当天,师生们还维修了十余件居民送来的小家电,并建立了“家电健康档案”,这些硬核技能带来的暖心服务,让居民们直呼“比亲儿女还细致”。
从空调检修到智慧助老,两场志愿活动看似领域迥异,却暗含同一根育人“红线”。“志愿服务不是单次‘打卡’,而是把课堂搬到社会需求的最前线。”学院党总支书记张游表示。学院在两个党支部中推行“党带团、教带学”模式,让教师带着学生到一线边服务边实训。
这种“专业+志愿”的双向赋能,正成为学院“双高”建设的鲜活注脚。据学院院长王焕磊介绍,学院已把社会实践纳入了高水平专业群的育人考核指标,并计划与社区共建“技术服务站”,让学生常态化参与便民服务。“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巩固了技能,更读懂了‘青年工匠’四个字背后的社会责任。”
当科技与温度相遇,当专业与奉献交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正用实际行动把“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的标语叠合成春日里最生动的育人图景。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