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郑俊朋)一向由王侯将相书写的历史,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由宁波大学人文学院钱茂伟教授带领团队开展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公众历史记录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正在试图从学术研究角度给出他们的答案。
3月21日,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专家齐聚宁波大学,共同参与了该项目的结题评审会。看来高不可攀的学术研究,其源头和终点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与会专家认为,“项目解决了不同类型公众历史生产的理论与技术问题,建构了当代中国公众史记录学科,提供了最简便可操作的当代历史建构模式,适合人人参与,可使公众历史生产达到‘铺天盖地’的境界。”
研究表明,历史研究至少可以分为生活世界的直接研究与文本世界的间接研究两大类型。常规的历史研究是间接研究,而当代历史记录更偏重直接研究。当代史是历史的直接研究可以大显身手的领域,这是课题在历史学研究方法上的最大创新。
研究还将口述史划分为历史研究视野下的口述史与公众史学视野下的口述史,堪称一大理论突破。“我们开展这项研究,其目的也是为了回应当代社会公众参与历史建构的话语诉求,让普通人也能够成为历史的建构者”钱茂伟教授表示。
为了更加形象,钱茂伟还举了退休人员的例子。 当代已退休或即将退休的群体,堪称中国历史上文化素养最高的世代。退休之后,养生保健固然是首要任务,但除此之外,他们还能做些什么?钱茂伟提出了一个富有建设性的建议:投身于公众历史文化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可以撰写个人回忆录、编撰家族史、记录单位发展历程,或是为身边人立传。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写作?又该如何着手?这背后涉及一系列理论与技术层面的问题。正是为了解答这些疑问,钱茂伟带领团队开展了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公众历史记录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
据悉,该重大项目于2019年12月立项,目前已提交6部书稿共计200多万字,分别是当代中国公众历史记录理论研究、当代中国村史村志编纂通论、当代中国公众单位史理论与实践研究、当代中国公众专题史理论与实践研究、当代公众口述史理论与实践研究、当代中国公众影像史理论与实践研究。
项目的核心任务是建构当代中国公众历史记录体系,同时就分支的操作理论与技术展开专题的深入研究。5年研究,团队廓清了相关认知,找到了可行的路径,可用的木模板,从而可方便社会公众操作。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