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弘:秉持强农报国初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5-17 13:46: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党的二十大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有机结合、一体统筹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是龙头,肩负着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重要战略任务,面向新征程新任务新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正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奋力支撑高水平创新。为全方位展示最新实践成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中国教育在线推出《高教前沿》高端访谈栏目,汇聚独家视角,分享真知灼见。

  在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弘接受了中国教育在线的专访,就教育强国建设中高校的使命和责任、高校如何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农科建设等问题分享了他的观点及湖南农大的实践。

  嘉宾简介

  陈弘,1964年10月出生,湖南浏阳人,中共党员,二级教授,中南大学管理学博士,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湖南省教学数字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高职专业认证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湖南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第四届湖湘智库研究“十大金策”。

  中国教育在线: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部署,并将教育强国放在了突出的战略位置,您认为在教育强国建设中,高校何为?或者说高校的使命是什么,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陈弘:谢谢。您的这个问题正是我们在高校管理和谋划大学发展的过程中,每天都在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强国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是龙头。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大学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具体来说,我认为,高等教育当前面临三个宏观层面的新形势。

  第一,国际秩序正在发生变化。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的遏制,我们只有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才能支撑我们的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建设。

  第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参加本届高博会,我们感到耳目一新。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ChatGPT和Sora的出现,从观念到实践,都给教育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给高等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直面这些挑战。

  第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面对新的历史使命,大学有责任为国家培养出真正能够应对时代变革、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优秀人才,向社会和产业界源源不断地提供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最新科技成果,带动产业变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对整个社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此外,与过去相比,大学需要更加精准地对准产业需要和社会现实需求,做好社会服务。


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弘接受中国教育在线专访

  中国教育在线:像湖南农大这种行业特色型高校,该如何发挥作用?

  陈弘:湖南农业大学是一所有着120年办学历史的行业特色型高校,我们始终坚持“朴诚 奋勉 求实 创新”的校训和强农报国的办学定位。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原有的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湖南农学院,毛泽东主席曾亲笔题写校名。当前,我们尤其感到农业和农业高等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伟大复兴,就要做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而农业大学培养的农业高等人才,是推动“三农”事业、乡村振兴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农村美、农民富,基础是要农业强。实现农业强靠什么?关键是靠人才、靠技术。

  因此,湖南农业大学一直坚持四个字:农大姓农。就是农业大学一定要紧紧围绕“三农”事业,特别是农业产业的振兴,来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学校目前70多个本科专业中,有三分之二都是直接涉农专业,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农业相关的一级学科。作为湖南省唯一的农业高等本科院校,我们的定位还要立足湖南,服务湖南农业千亿产业,面向三湘四水,面向田间地头,做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

  中国教育在线: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今年各界关注的重大议题。您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我们的高等教育以及高校提出了哪些要求?具体到湖南农大,可以从哪些方面发力呢?

  陈弘: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考察黑龙江时首次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先进生产力,关键是创新,重点是质优,只有创新、质优,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

  生产力要素里,最主要的要素是人。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关键的要素就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只有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具备创新、创造能力的人才,源源不断地产出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才能真正形成新质生产力,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变革。

  具体到大学,在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我认为有两大责任和着力点。

  第一,培养拔尖型创新人才。这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当前,已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一定要把“知识”从名词变成动词。学生不能还停留在死记硬背东西,而是要培养他们创造性能力,包括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型思维以及创造的激情活力等。要把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融为一体。科学家精神就是不断瞄准科学前沿问题,去发现、创造、研究,务实专注,科学报国。而企业家精神,就是要勇于探索,甚至冒风险去创新创造,并且能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企业家精神的带动下,就会形成强大的新兴产业。所以,我觉得,培养创新人才最重要的就是要变革我们的培养模式和方法,要把这两种精神融为一体。

  与之相关,还要改变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改变过去应试教育那种以知识要点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变为应+用已有知识来创造价值的思维及能力。这同时也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这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化、系统性的变革,包括课程体系、培养方法、产教深度融合以及评价标准等等。总之,我们不能仅仅以分数或学分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而要从考试分数之外,发现那些有创新创造潜力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在辨才、识才、用才方面有观念上的改变。

  当然,很多大学特别是好大学,都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湖南农业大学也不例外。近年来,我们做了多方面的探索与改革,如改革课堂教学,培养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与产业深度融合,重视通识教育,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好奇心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塑造,因为优秀的创新人才不仅仅要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更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发现,但凡在大学期间,遇上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事件,并参与其中的学生,他们的报国情怀,以及立大志、成大才的抱负和意愿就会愈加强烈。近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用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在塑造学生强农报国的价值观。我们曾邀请袁隆平院士出席新生开学典礼,来给学生们谈理想、谈情怀,谈他的奋斗历程和人生经验,谈他的“两个梦”。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强农报国的热情,这就是一种价值观的植入。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根本上是立德树人。这个根扎深了,再打牢创新创造的相关知识及能力素养,这样的人才将来必定能为社会做出更独特的贡献。

  第二,从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推动因地制宜形成新质生产力。对大学来讲,就是要根据自身的定位及服务面向,来不断地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精准对接服务地方需求及产业发展。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我们的作物学是老牌学科,重点研究水稻和油菜等湖南当地作物,而不会过多地涉及大豆、小麦。再比如,我们的动物科学,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猪和禽类,而不会过多地注重牛、羊。也就是说,每个地方性、行业性大学都要根据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精准布局自己的学科和专业,使人才培养及研发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当地的新质生产力。我认为这是大学在因地制宜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的重要举措。

  中国教育在线:近年来“四新”建设也备受关注,在“新农科”建设上,湖南农大是如何做的?

  陈弘:湖南农业大学是全国农业高校里最早设立智慧农业专业的学校之一,目前培养的第一届学生已经大四了。从“新农科”的角度,我们用现代农业产业理念及技术,培养新一代农科学生,将信息技术、智能科学、材料科学等与传统农科农学深度融合,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向、合作企业、学生实践等方面,都进行了有效探索。

  在科技创新方面,湖南农业大学主要落实两点:一是通过“新农科”建设和学科专业调整,在良机、良法、良种方面发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确保粮食安全。二是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做好种业创新。目前,对标国家实验室,湖南省委省政府正在加速推进岳麓山实验室建设,聚集了7个院士团队和200多名高层次人才,主要就是要解决种业创新的问题,包括攻关主粮和一些小品种经济作物的“卡脖子”难题。

  实际上,农业领域的人都知道,种子问题是命脉问题。种业不仅关系到粮食安全,也关系到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大食物观”,不能仅靠种粮,而是要应种尽种、能吃尽吃。让农民真正富起来,不能仅靠卖大米、卖稻子,而是要发展水果、蔬菜等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和经济作物,并且将其融入大健康产业。现在,我们要解决的已经不是吃得饱的问题,而是要吃得更健康、更安全、更好。

  解决这些问题,根本在于育种,也就是我们讲的“良种”。而“良机”,就是通过机械化,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用自动化机械来代替人力,降低人工成本,替代传统的较为艰苦的农业生产方式。“良法”则是采用最佳种植方法,用好的方法培育好的种子,种出高品质的农产品。通过“三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而让农民真正实现增收。只有农民真正富起来了,农村建设才能良性发展,农民的精神生活才会变得更好。


湖南农业大学

  中国教育在线:是的。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农业的结合,已经颠覆了我们对传统农业的认知,可以看到,近年来农科专业的报考热度是有上升的。

  陈弘:确实如此。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我们的生源是一年比一年好。我们学校现建有八大场馆,包括动植物标本馆、土壤馆、昆虫馆、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中华农耕文明博物馆等,这些场馆都是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每到周末,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学生。我和他们交流后发现,孩子们对农业、农村很有热情和情怀。我觉得,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热爱农业、从事农业的优秀青年一定会越来越多。正如比尔·盖茨所言,未来最有前景的领域,一个是农业,一个是健康。我深以为然。

  湖南农业大学先后收到过袁隆平院士、比尔·盖茨的来信,鼓励学生投身农业,孩子们也越来越有信心。当前,农业作为蓝海领域,正是开创探索的好时机,未来一定会集聚更多优秀人才,更多优秀人才爱上农村、爱上农业,大家都来关注和支持农业发展,全社会形成这样一种良好氛围,我国的农业就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另外,从本质上来讲,农业事业也是健康事业。我们讲“药食同源”。随着科技进步以及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品质的食品来替代药物的部分功能。这也是我们农业大学和医科类大学等相关大学(学科),需要共同交叉融合研究的问题。现在有很多学生对这些问题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坚信,在他们中一定会出现一批大科学家,因为他们找到了人类共同的问题和人生奋斗的方向。只要以需求为导向,并且以钉钉子的精神,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本文系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弘在第61届高博会“高教前沿”栏目的访谈实录)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5-15 10:34:00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5-10 14:20:00
ys.jpg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5-09 10:43:00
tan2.jpg
中国教育在线 2023-07-18 13:42:00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