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贵州大学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 培养一流工程科技人才
2018-07-19 16:57:00
贵州大学

  7月6日下午,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家、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赵津在电气工程学院作了一场关于工程教育认证暨新工科建设理念的讲座,电气工程学院30余名教师参加了培训。赵津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引子,从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动态、认证的核心理念、认证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三个方面对工程教育认证做了讲解,并对“新工科”的概念、来源、推进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据悉,这样的讲座还在土木工程学院、材料与冶金学院举行。 

  什么是新工科?对于读者来讲,“新工科”的概念很陌生。但实际上,与“新工科”相关的工程教育改革工作已经开展多年。 

  据赵津介绍,从2006年起,中国开始建设工程教育认证体系,2016年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实现了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标准的国际实质等效,这一重要突破意味着中国工程教育的质量得到了国际认可。 

  《华盛顿协议》于1989年由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等6个国家的工程专业团体发起和签署,主要针对国际上本科工程学历的资格互认,确认由签约成员认证的工程学历基本相同。随着2016年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如何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成为了高等教育界关注的问题,“新工科”由此诞生。 

  “新工科”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新阶段,是我国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实施,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被称为“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升级版。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中,新工科被归纳为“五个新”,即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 

  去年12月,在部属、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理工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相关行业协会择优推荐的基础上,经通讯评议及专家组评议,教育部认定612个项目为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贵州大学“新技术背景下信息安全专业的建设”,“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机械开源平台研究”和“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3个项目入选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贵州大学教务处负责人告诉记者,3个项目入选首批”新工科“项目意味着我校的工程教育改革创新有了新的开始,进入新的阶段,相关专业要发挥引领作用,按照“新工科”的‘ 新要求”,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探索建立“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在新兴工科课程体系、新形态教材、新教学内容、在线开放课程、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等方面有新突破。 

  记者了解到,机械工程学院是贵州大学最先推进“新工科”建设的学院。近几年,机械工程学院重视本科教学工作,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开展专业建设,在工程人才培养上取得显著成效,今年5月27日,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代表队在数博会上以17s的成绩获得首届KuaiKai无人驾驶全球挑战赛小尺寸车组比赛第二名并接受了央视财经频道采访。继机械制造专业顺利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后,该学院目前正在准备材料成型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下一步,我们的工作重点是面向新工科开展专业建设,开设国际化办学专业。”赵津说。 

  “新工科”建设对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按照‘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新工科’建设最终的受益人是学生”副校长向淑文告诉记者,“对于学生来讲,学生的培养标准和国际接轨,学生的整体知识能力素养将会得到全方位的提升,获得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证不再是国内认可,相当于取得国际通行证,毕业生的含金量大大提升。” 

  近日,贵州大学出台了《贵州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了“到2022年,力争10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专业评估,显著提升专业竞争力,发挥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专业评估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辐射贵州大学专业建设质量整体提升”的目标。学校教务处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学校的工科专业将从地方需求、国家视角、全球视野和未来角度,科学设定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提高新工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按照新工科理念,进行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开展产教协同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和行业认可度。 (文/李辉)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