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学院
2023-12-22 13:57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作者:

  12月18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成立大会暨发展战略研讨会举行。江苏省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潘漫,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张星,南京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文斌,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徐道俊,省气象局政策与法规处处长韩正国,南信大党委书记、校长李北群,总会计师胡明保,副校长韦忠平、金自康、朱大梅、吴攀等出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刘明教授发来贺信。

  李北群致欢迎辞。他说,瞄准和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顺应科技发展前沿,今天南信大正式成立集成电路学院。这是南信大自觉肩负和牢记一流学科建设的使命担当,也是学校主动助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集成电路学院基础坚实、底蕴深厚,未来将聚焦学科交叉,积极构建本硕博一体化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同时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彰显产教融合和共建共享,致力不断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智力、技术、平台资源的要素融合、优势互补,进一步更高质量支撑我国集成电路事业自主创新发展。

  韩正国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大数据、集成电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加速应用突破,为气象科技发展提供更多创新源泉。建设气象强国的关键是要培养大量立足前沿、学科交叉的高质量人才,期待南信大继续发挥高水平大学优势,持续彰显办学特色,在信息产业创新应用、集成电路特色人才培养等领域不断贡献突出力量。

  陈文斌表示,集成电路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枢纽,关系到国家安全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南京江北新区始终锚定芯片之城产业方向,实现了集成电路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进阶发展。南信大积极融入江北新区建设,校地双方交流频繁、互动高效,希望集成电路学院传承学校与新区合作的优良传统,通过创新合作机制、深化合作层次,实现人才链、创新链、教育链、产业链的有效衔接,为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张星表示,集成电路产业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高校是前沿技术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策源地。期待学校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上取得新突破,不断在支撑引领产业发展方面敢想敢为。期待学校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在服务满足产业需求方面善为有为,努力培养更多适应集成电路科技和产业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和行业领军力量。

  潘漫表示,集成电路产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希望学院聚焦国家战略,认真研究制定出既具有自身特色又遵循高等教育一般规律的发展战略、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满足长三角地区尤其是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集成电路学院。省教育厅也将一如既往,全力支持学院夯实办学基础、强化办学特色、实现关键突破。

  活动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揭牌。南信大与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签约共建集成电路学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院企共建环节,南信大与南京华天科技有限公司、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单位签署合作协议。

  会上,南信大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成立,委员会专家名单公布。同时,为更好推进产学研合作,学校选聘了一批行业领域专家为学院产业教授,并颁发聘书。

  会议期间,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于宗光教授和南京大学谢臻达教授作特邀报告。集成电路学院院长程知群就学院发展规划作汇报。

  南信大集成电路学院起源于1972年成立的大气探测教研室电子教研组,2002年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招生,2020年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点设置集成电路工程方向招生,2023年“中电飞腾”产业班开班。新学院将设置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两个本科专业,以及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级学科博士点、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形成本硕博全覆盖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拥有气象传感器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与仿真实验室、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实验室、风洞实验室、全消音实验室等多个教学科研平台,围绕集成电路设计、电路与系统、传感器技术、微系统集成与封装技术等前沿研究方向,已建成多支科研队伍。

  同时,学院依托省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及其苏州、泰州、南通等五个分中心开展成果转化,助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已服务50余家集成电路相关企业。未来,学校将聚焦集成电路领域前沿科学问题与技术创新高点,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深化学科交叉和产教融合,力争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交出“南信大方案”。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