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赵长禄:坚持系统观念 突出内涵质量 为强国建设培养一流人才
2024-05-14 17:08
光明日报
作者: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必须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系统观念完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以一流理念、一流师资、一流平台、一流服务、一流文化培养一流人才,为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把牢政治方向 夯实育人根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培养一流人才是一流大学的职责使命,心怀“国之大者”,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把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放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局中去定位、去谋划、去推进,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用战略眼光培养和造就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人才培养的质量、成就和贡献直接决定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从“培养人”的根本要求出发,系统总结经验成绩,深入分析问题短板,优化办学育人的组织机制和工作模式,一体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建设等工作。

  高校要落实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推动二级单位党委定期研究人才培养工作,并将党支部建设成为教书育人的战斗堡垒;将党的领导深入基层,明确基层组织的人才培养功能,夯实基层教学组织责任体系,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基层治理有机结合,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纪律教育,以良好的政治生态为基础,打造良好的育人生态。

  突出质量导向 提高培养水平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提升办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必须把系统观、质量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提升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争创世界一流的能力和水平。

  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健全“大思政”工作格局,统筹育人资源和力量,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思政教育创新实践。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一师一档”提升思政课教师学术水平和业务素养,优化课程内容供给,提升课程学术内涵。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坚持知识线、思政线齐头并进,将思政元素动态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将思政工作有机融入课外实践、日常教育引导、校史校情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各方面、全过程,深化全学段导师制,把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作为日常习惯,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让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以关键要素牵引教育教学水平提升。遵循人才培养普遍性和特殊性规律,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统筹推进要素建设。强化一流教育教学资源供给,提升学科建设质量,健全专业建设与专业课程内容的前沿动态跟踪机制,加强一流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能力,完善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系统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深化示范性人才培养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本科大类培养、研究生分类培养和本研贯通培养的经验和规律,形成长效机制,统筹拔尖计划、强基计划、未来技术学院、工程硕博士等专项建设,以国家级人才培养项目引领带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构建全域全方位的国际化工作格局,在扎根中国大地的基础上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经验,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

  以科教协同推动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健全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强化教育教学体系与科技创新体系的融合互动。推动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等优质科技创新平台开放共享,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分级分类建好科教协同平台,发挥好专业课实验教学、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教师共性科研条件保障等功能,打造交叉场景,组织交叉研究与人才培养项目,营造交叉研究的文化氛围。立足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瞄准学科和科技发展前沿,持续凝练一级学科下新兴交叉方向,引导教师把前沿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整合校企优势资源深化产教融合。健全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的激励机制,纵向建立科技创新梯队,贯通本硕博各学段,强化“传帮带”;横向建立跨院系、跨学科创新团队,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推进教育数字化,以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重构数字化背景下学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形成数字化教育场景。

  增强治理效能 筑牢支撑保障

  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治理。高校要聚焦内涵和可持续发展,建设高水平管理服务体系,提升管理运行和服务保障效能,更好地服务师生的学习工作和成长发展需要,为一流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面向“双一流”建设需要,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推动综合改革。推进“大部制”“管服分离”,开展党政机关和服务支撑机构改革,设立专业服务师生的工作机构,推动协同导向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建设与流程再造。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明确校—院—系(所、中心)责权利,强化育人功能发挥。引导学院用好用足办学自主权,主动谋划推进院内综合改革,立足学科特色、学院特色,强化要素协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健全以大学章程为核心、政策制度流程贯通的制度体系,持续推进制度“立改废”,提高制度科学性、可操作性,强化制度的宣传、贯彻与执行。坚持以师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升级智慧教室、“一站式”学生社区等高品质硬件环境。健全师生诉求响应机制,加强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运用,提升管理服务效率。

  打造一流大学育人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统筹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师德师风和校园文化建设。引导教师大力践行教育家精神,练好教学“内功”,做深做实专长学术领域,形成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激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建好用好校史馆、博物馆等校园文化场所,打造文化艺术精品力作,用建校元勋和榜样人物的故事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持续孕育一流大学精神气质,营造崇尚立德树人成效、崇尚卓越学术成就的浓厚氛围。

  作者:赵长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14日 15版)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3-12-19 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