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经典读写融合 孙琍名师工作坊探索“空中读写教室”智慧教育模式
2020-07-08 15:59: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记者 胡语彤 陈昊昱)一场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打乱了人们的生活秩序,也迫使国内各所学校开启了线上授课模式,教学模式走向“云端”。因自制力不足、学习动力缺失、监督管控失效等因素,孩子居家学习期间往往容易学习滞后,心态逐渐逃避,如何唤醒和保持孩子们对学习的热爱和投入成为目前线上教育的难题。而处在这个时代的教育者,又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促进线上与线下教育的融合?针对这些问题,孙琍名师工作坊开展了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战疫背景下空中读写教室的构建与研究”的实践探索,从学习理论知识到教学实践,围绕如何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空中课堂实现真实交互的主题,探索国内智慧教育的新途径。

  “这是一个充满风险的时代,但是我们也相信时势造英雄这句话,历史的洪流既然将我们推到了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境遇,那我们就应该把握好机会迎难而上。读写教室的研究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变革,身处在这个文化大繁荣,教育大发展,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会满怀教育热情去探索智慧教育。”杭州钱塘新区教师教育学院《钱塘教育》执行主编、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博士研究生孙琍老师在采访中表示了课题研究的目的,并对智慧教育未来发展持有乐观态度。

  “读写教室”又被称作“虚拟读写教室”,或者“数码读写教室”。这个概念最早来自国外的哥伦比亚大学露茜·卡尔金斯的“读写教室项目”和“全球教师奖”首届得主南希·阿特韦尔的“读写教室”实践,后经孙琍名师工作坊的本土化改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文学相结合,成为国内首个“空中读写教室”的实践项目,目前已在钱塘新区的几所小学开始试点推行。

  借人工智能之力 初探“空中读写课堂”

  “面对疫情期间‘在线-在校’这种面向未来的‘混合式’教学,人工智能教学必然是未来教育变革的一部分。”孙琍老师的名师工作坊所开展的空中读写教室项目基于这一前瞻性考虑,面向人工智能教学做出了“空中读写教室”的首次尝试。

  “空中读写教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一个成熟、独立的读写者,希望学生成为读写的主体,可以在选择、差异和分享之中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互动。”月雅河小学的陈王玫老师提到,对于如何将读写实现“空中”化,孙琍老师提到她们的工作坊自行研究设计了一个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富有儿童情趣、界面雅致、蕴含文化气息的空中读写教室的分享平台,帮助学生在选择、差异、分享的过程中密切联络,拥有属于自己的“读写圈”。学生们可以在网站中了解和阅读经典文学,在线记录和研讨阅读内容,完成实时交互的“文学圈”,还可以自由发布自己的文章,在网站平台中相互点赞、评论、献花,形成开放灵活的“写作圈”,两者相互连接、相辅相成,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每发布15篇优秀作文,网站就可以自动生成电子书出版。”孙琍老师说道,“让孩子能够体验到成功感,从而产生更多兴趣。”

  “虚拟化、去中心化、作家技巧是空中读写教室的三大特质。”孙琍老师介绍,以网络虚拟化的课堂模式突破了时空上的约束,也一定程度改变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模式,发生关系变化,陈王玫老师说,“变得更像是笔友,面对面难以交流的话用笔尖更好传达了。”而“去中心化”又在这一基础上转变了教师为主导地位的师生关系,让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课堂的中心,以小组形式“无领导”研讨与作业。多中心化课堂形态不仅最大限度弥补了教师对读写能力一般以及困难的学生失去现场控制的缺陷,“异质”小组形式的学习,让不同类型、优缺项不同的孩子在同组中都能找到自己能够胜任的角色,高度的参与感让孩子们愿意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孙琍老师说:“老师应该是引导者,激发者,将孩子写作热情点燃的那个人。”去中心化的特质让老师更多成为了观察者和引导者,而对“作家技巧”的着重培养,读写教室改变了注重写作结果而轻视写作能力的教学模式,“不是让孩子放手去写,而是给学生搭一个支架,降低学生写作难度”。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用一张张思维导图、“奥利奥”、“故事情节山”引导学生形成行文思路,使抽象思维具象化,这样的教学模式更能锻炼出学生独立创作能力,摆脱“人云亦云”“模仿秀”困境,更加享受写作,热爱写作。

  以“智慧”融智能 传承古代经典文学

  在网络文学、用语如洪流的现代社会,古代经典文学的传承与弘扬面临着诸多困境。而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那些稍显“晦涩”的文学、“乏味”的读写,却是促进精神成长、品格成长、能力成长皆不可或缺的部分。

  “空中读写教室”的三大亮点正是人工智能、经典读写、古典文学,将读写与经典文学与看似毫无关联的人工智能紧密结合,助力学生学习经典文学,热爱经典文学,感受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进而成长读写能力,充裕精神,完善品格。

  先从线上的教学实践开始尝试,除了电子书发布营造成功感,人工智能生成的阅读积累能将读过的书输入系统,自动记忆孩子的阅读情况,当需要查阅相关书籍的时候可以随时在“空中读写课堂”寻找信息,低年级学生还能直接通过语音输入合成文章,解决了孩子由于年龄过小缺乏文字输出能力的局限,真正做到从小培养孩子的读写能力。“学生们会惊喜地发现只要语言说得流畅,句子说通顺了,能够输出文字,这样可以消除学生们对写作的畏惧感。”孙琍老师这么告诉记者。

  “人工智能只是一个载体。”除了线上的教学实践,如何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空中课堂实现真实交互,真正实现线上线下无缝“智慧”教学才是名师工作坊真正追寻的。

  也就是说,智慧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指“智能”教育,而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的教学模式的融合与创新,通过发挥智能载体优势,进而更好的服务于教育,实现“智慧”教学的目标,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智能教学本身诸多问题的一种破解与克服。

  换句话说,“智能”是技术,而“智慧”离不开“教师”的作用。

  新湾小学许敏老师便以“知解悟背”四方面全新诠释古诗词的“学唱画作”,即“知作者”、“解诗意”、“悟情感”、“背诗文”。在古诗文教学中,许敏老师往往会率先通过钉钉群分享历史故事让孩子们了解“诗人”,通过各种奇闻轶事抓住孩子的兴趣,并让孩子们自主学会“搜索信息”,拓展搜索同朝代的诗人及作品等等,比如说王之涣“旗亭画壁”的故事,王昌龄被害的千古疑案,杜甫与李白如何相知,杜甫一生如何变得穷困潦倒……读一首诗懂一个人物,“以诗读史”来悟传奇。不仅如此,许敏老师也将“去中心化”运用在课堂中,让孩子们通过钉钉会议群自行讲课,通过录屏上传给老师检查。在让孩子们画古诗、唱古诗的过程中,从引导模仿到建立框架,真正通过线上线下的奇趣结合牵引孩子一步一步读懂古诗词、热爱古诗词甚至学会创作属于自己的“古诗”。

  月雅河小学陈王玫老师则是将“量化”、“可视”两大智能因素创新融合进了日常教学当中,形成了多维评价实践模式,不仅尝试细化评价指标,更科学分析学生优缺助推发展,还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孩子们自身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参与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制作表格、评价他人作业等高参与、高投入的实践过程中获得全面成长。

  “问卷是他们发放收集的,评价也是他们评,表格也是他们整理,他们甚至还主动拉投资,自己设计、制作、打印了班级的班刊。”陈王玫老师笑道,看似复杂庞大的过程其实并没有额外给教师增添过多压力,相反,因为“去中心化”,学生在单一的学习生活中增添了许多实践项目,并往往以“主角”的身份参与其中,不仅保持着高投入、高热情,更能拥有高收获。

  “教育是有机可乘的艺术。”许敏老师说道,“一个忘记自己国家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在经典浸润中的孩子,生命定会是别样的美丽。”这也正是她致力于不断革新教育方式,积极学习跟进智慧教育课题研究进程的初衷。作为课题研究过程的“空中读写教室”这一智慧教育模式,革新的过程往往是波动的,需要一个被逐渐了解与接受的过程。但许敏老师表示,老师们往往会将孩子们的表现随手拍摄下来发到班级群中,以实际教育效果去让家长们放心。“家长们其实很都乐于看见自己的孩子学习能力、展现能力。”许敏老师表示家长们基本都十分支持,甚至许多给予了强烈看好。

  对于日后发展,孙琍老师表示还会继续完善空中读写教室的网络平台,将在今年学生暑假期间加快推行平台的进展。除了预计出版孩子们优秀作文的电子书以外,名师工作坊课题研究组还将继续深化“区域推进经典儿童文学阅读的实践探索”的省研究课题,以“必读+选读”的模式推动经典儿童文学的普及,为更好推动经典读写的智慧教育做出更多贡献。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