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非遗科研创新团队传承“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2023-03-24 09:25: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记者 白菁洁 通讯员 王国海)非遗缛彩,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张剑峰非遗科研创新团队”给出的答案是——推进传统工艺振兴,不断丰富非遗的应用场景,从而将独特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共同富裕的澎湃动能。


  3月16日,奉化区西坞街道雷山村的“喜曼蓝富”非遗共富工坊内,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剑峰身着传统技艺植物印染的裙子,手上拿着新印染的蓝布,在给妇女们培训蓝印花布的印染、制作、设计等课程。
  据了解,蓝印花布在奉化人的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生活用品,直到20世纪70年代,蓝印花布才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如今的蓝印花布大多是工业印染。
  张剑峰是奉化人,13岁跟着母亲学习染布,毕业后一直在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从事布艺设计相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2016年,她想做传统蓝印花布,于是前往云南大理、贵州黔东南等地寻找古老的技艺,最终师承国家级蓝印花布传承人吴元新。2021年11月,在学校的支持下,成立了“张剑峰非遗科研创新团队”。
  “《‘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学成以后,我一直在寻找适合建设传统手工艺创业基地的村庄,让蓝印花布这项传统技艺重回大众视野。”张剑峰介绍说,振兴传统工艺,实现共同富裕,就要让非遗更好地与产业结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为此,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非遗科研创新团队的非遗蓝印花布项目,在奉化区妇联的对接下,去年4月份成立了“喜曼蓝富”共富工坊,落地奉化区西坞街道雷山村,张剑峰被聘为助富专家导师。
  “我觉得制作蓝印花布不单单是一门生意,更是一份社会责任。” 张剑峰说,作为传承人,不仅要让这项传统工艺更好地存续,更要让它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法宝”。
  喜曼蓝富工坊致力于建设蓝印花布传承与产业体系,创新开发蓝印花布文创产品、来料加工、非遗研学课堂、视频直播带货四大主体业务,逐步构建起蓝印花布产、学、研、供、游、销一体化共富产业链。
  工坊落地以来,张剑峰老师带领“非遗科研创新团队”成员于春阳、周艳、巴桂玲,通过“非遗+来料加工+乡村振兴”的致富模式,举办10余场“家门口就业女红制作培训”,教当地的村民学习新技艺,实现非遗活化,使传统工艺、传统民俗与当地的共享田园良性互动,促进了文旅融合发展。活色生香的非遗,助力了雷山村成为“城市客厅”,奉化民众和各地游客无不为非遗的文化味、精致性而倾倒。目前,喜曼蓝富工坊已带动村里30余位女性开展来料加工制作,人均增收近3000元;带动20批次3000余人来到雷山村开展非遗研学体验,并促进当地居民进行咖啡吧、餐饮等形式的创业,带动当地乡村旅游生态经济。 
 
  去年12月“非遗科研创新团队”主持的“喜曼蓝富中国蓝印花布特色村共富项目”在宁波妇女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并获颁“宁波市巾帼共富基地”荣誉奖牌。此外,该项目参与建设的雷山坞里就业工坊获评“2022年浙江省党建引领共富工坊优秀案例”。其“非遗+来料加工+乡村振兴”的致富模式,也得到了当地政府认可,在西坞街道积极推广。 
  “为了更好地推广‘喜曼蓝富’,我们将与当地女企业家对接,联动企业资源为蓝印花布文创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提供帮助,进一步拓展蓝印花布文创产品的销路,持续稳定工作室来料加工业务。”奉化区妇联负责人介绍,同时,利用“七彩巧妇”视频号广泛推广蓝印花布非遗和产品制作工艺,推动文创产品线上销售,不断构建产供销一体化模式,为蓝印花布共富项目的持续发展搭建广阔平台。 
责任编辑(余新花 赵洪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19-07-25 15:20
中国教育在线 2019-07-25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