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恰逢第30个世界读书日之际,重庆移通学院举行《我在书院读大学》新书发布会,学校校长吕翊、常务副校长周伟等校领导与合川区文联、区图书馆、区诗词学会以及重庆市写作学会等地方文化机构代表共同出席了发布仪式。
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现场,重庆移通学院校长吕翊与合川区文联主席李卫明共同为新书揭牌。随后,学校领导分别向合川区文联、区图书馆、重庆市写作学会、区诗词学会等地方文化机构赠书。
重庆移通学院校长吕翊与合川区文联主席李卫明为新书揭牌
书院制改革:重构大学育人生态
据了解,《我在书院读大学》这本书以鲜活的学生成长案例,全景式呈现书院制教育模式下的育人成果。发布会现场,校长吕翊在讲话中强调,书院制教育是教育部推动的重要改革方向,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聚焦素质教育与全人培养。《我在书院读大学》收录了400余名移通学子在“四位一体双院制”教育模式下的成长故事,涵盖学术探索、完满活动、社会实践等多个维度。“这些案例证明,书院制打破了传统高校‘重知识轻能力’的局限,通过社区化生活、跨学科融合、导师制陪伴,构建了‘生活即教育’的育人场景。”他特别提到,书中既有深耕学术的“学霸”,也有在创新创业、志愿服务中崭露头角的实践型人才,“多元成长路径的呈现,正是书院制‘因材施教’的生动诠释。”
重庆移通学院校长吕翊讲话
三大价值:从个体经验到教育范式
谈及本书的教育意义,主编孙善清从三个层面进行解读:其一,佐证书院制改革的科学性。案例显示,学生在书院环境中通过团队协作、社区服务等活动,显著提升了沟通能力、抗挫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与AI时代所需的‘软技能’高度契合,证明书院制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模式。”其二,提供可复制的成长模板。400余个案例覆盖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的学生,“每位读者都能找到共鸣:有人通过学科竞赛突破自我,有人在社团活动中发掘潜能,有人在实习实践中明确职业方向。” 学校同步启动的“读文说感”活动,正是希望通过案例分享,引导更多学生规划个性化成长路径。其三,构建高等教育研究案例库。孙善清透露,移通学院已形成“每年出版一本案例集”的规划,未来将汇聚数千个学生成长故事,这些真实、立体的案例,将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尤其是素质教育和书院制改革,提供丰富的实证资料。
持续深耕:打造素质教育“金字招牌”
据了解,“我在书院读大学”项目始于2021年,至今已在三校累计出版4本案例集。本次发布的移通学院首本案例集,由新闻采写产业学院师生耗时一年完成,通过深度采访、纪实写作,记录了书院制下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成长”的转变。孙善清表示,下一阶段项目将进一步拓展案例维度,纳入校友追踪、职业发展等内容,“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积累,让这套案例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素质教育征程上的‘里程碑’,为更多高校提供改革参考。”
仪式上,学生创作者贺钰媛分享了参与采写的经历,坦言通过深度接触不同学生,“真正理解了书院制如何塑造人——它不仅是住宿区,更是成长的‘孵化器’。”
学生代表讲话
随着《我在书院读大学》的发布,重庆移通学院的书院制教育实践正从校内探索走向更广阔的教育场域。正如孙善清所言:“当每个学生的成长故事都被看见,教育的本质‘唤醒与赋能’便得以实现。这是书院制的初心,也是我们持续前行的动力。”(文/丛珊 王源园 图/黄秋实 葛卓然)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