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经纬织羌韵,青春筑羌乡:上外与重大联合实践团探索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5-07-15 14:26:00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4年至2025年暑期,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与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组建“经纬织梦·‘非遗’致远”实践团,赴北川羌族自治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红色革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条主线,重点探索大学生参与非遗保护的创新路径、“行走的思政课堂”育人实效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实践。

  2024年8月,实践团向北川县委提交《关于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议》。2025年5月,“北川驿站”项目启动,18所高校团队参与开营仪式。该项目整合高校与地方资源,为1500余名学子提供实践平台,在羌绣工坊、大禹故里、地震遗址等地开展思政教育。团县委书记刘元元表示,“北川驿站是连接课堂与社会的桥梁,希望青年学子在这里触摸文化脉搏,读懂中国故事。”

  实践团深入调研羌绣非遗保护,与省级非遗传承人陈云珍合作成立大学生羌绣非遗工坊。成员们共同学习羌绣技艺,探讨非遗传承创新路径,发挥语言优势助力羌绣国际化传播。实践团成员魏潇婷回忆道:“透过布料上五彩缤纷的纹样,绣娘们上下翻飞的巧手,我不仅看到了羌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崇敬,更看到了以陈云珍老师为代表的羌族刺绣非遗传承人在政府的帮助下,以传统技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为居家妇女增收赋权的不懈努力。”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的新挑战,实践团通过深度调研,走访了羌寨石椅村和擂鼓镇五星村,了解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农旅融合及党建引领的发展模式。通过实地考察康养健公司等企业,见证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从石椅村的“农旅融合”到五星村的“党建引领”,再到康养健的“科技赋能”,实践团一路见证着北川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这些鲜活的实践不仅勾勒出乡村发展的新图景,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在基层沃土中汲取智慧、贡献力量的使命担当。

  从“观察者”转变为“参与者”和“传播者”,历时一年的实践中,上海外国语大学与重庆大学学子通过亲身体验和深度调研将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行走的思政课堂”中,实践团成员们用脚步丈量羌乡大地,用眼睛发现传统文化之美,用耳朵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用心感悟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蓬勃生机,将课堂小思政与社会大实践紧密结合,在行走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未来,实践团成员们将继续发挥语言优势与专业特长,把实践的所得所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羌绣的现代化传承与国际化传播、北川驿站的后续服务、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贡献“英华”青年力量。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4-22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