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形成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这一纲领性论述,为新时代高校如何革新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数字化浪潮中指明了前进方向和行动路径。高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需把握数字科技机遇,构建精准分众的网上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精准化、分众化是高校网上思想道德教育的时代诉求。网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数字文明崛起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和新战线,其核心对象为广大网民。其中,高校学生因思想活跃、价值观多元、行为模式差异显著,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传统“大水漫灌”式的统一内容供给和单向灌输模式,因其“千人一面”的粗放性,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情境化的成长需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分众化、精准化”要求,正是对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困境的战略回应。通过数字科技赋能,高校可实现对学生个体与群体特征的精准“画像”,动态追踪其思想脉动与行为轨迹。在此基础上,分层分类设计教育内容与路径,推动教育模式从“千人一面”向“一人一策”转型,真正实现“精准滴灌”、入脑入心,有效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
数字科技是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精准化、分众化的关键驱动力。数字科技(包括大数据分析、AI、VR/AR)正重塑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生态。这些技术通过精准捕捉学生个体差异、构建多维教育场景,实现教育资源的智能匹配与高效供给。大数据分析通过智慧校园数据,构建学生画像,深入了解其思想行为,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精准推送,提升教育实效。人工智能则驱动教育从面向群体转向个体,通过智能推荐、个性化答疑、自适应学习等,为分众化教育提供支撑,并与大数据、VR/AR协同构建“感知—分析—干预—优化”闭环。VR/AR技术通过虚实融合的沉浸式场景,将抽象理念具象化(如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的VR应用),并创设道德困境情境,引导学生反思与内化价值,为分众化教育提供实践工具。
构建精准化、分众化新模式的系统性实施路径。在明确数字技术赋能逻辑后,系统整合技术优势与教育目标,构建可操作、可持续的实施路径,成为模式落地的关键,以实现教育供给从“粗放式”向“靶向式”的跃迁。高校需从内容设计、平台搭建、师资培养、评价革新四维协同发力,形成“技术—内容—主体—反馈”的完整闭环。教育内容需打造层次分明、动态迭代的谱系。以学生画像和大数据分析为基础,构建“核心—拓展—实践”三级架构。核心层聚焦基础理论,拓展层根据专业与兴趣定制专题,实践层通过VR/AR场景模拟与在线协作推动知识向行为转化。同时,引入NLP技术实现内容动态更新,确保时效性与针对性。教育平台需构建智能融通、高效协同的生态。平台应整合“数据采集—分析—应用”全链条功能,底层汇聚多源数据,中间层构建学生思想动态预测模型,应用层提供自适应学习系统与虚拟导师交互。机器学习算法可实现“千人千面”的教育供给。师资队伍需锻造数字胜任、善于引导的新型人才。教师角色转变为教育设计者、引导者。高校应建立“技术—教育”融合培训体系,涵盖数据解读、AI应用、虚拟教学设计,并将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考核与激励。教育评价需完善科学多维、数据驱动的体系。突破传统局限,构建“过程—结果—行为”三维评价模型。过程维度跟踪在线互动,结果维度评估认知与认同,行为维度映射道德实践。多源数据融合生成个性化发展报告,为教育策略优化提供实证依据。
这场变革涉及教育理念、内容、方法、评价等深层领域。高校须融合大数据、AI、VR/AR等技术,构建层次化内容、智能化平台、专业化师资、科学化评价体系。此举旨在精准回应青年学子成长诉求,将主流价值转化为滋养心灵的“小微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
(本文为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5SKJD126)
文/重庆工商大学 邓丽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