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兰州信息科技学院1号教学楼的“空间革命”,不仅是将各学科教研室与教师办公室集中迁入教学楼、实现师生比邻而居,更承载着“把老师还给学生”的根本教育初心——让教师从“远距离办公” 的局限中走出,成为学生触手可及的成长伙伴,让教育的温度与深度在近距离中自然流淌,这正是学校 “最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生动落地。
为何耗费心力优化教师办公环境
并迁移至教学楼?
答案始终围绕
“把老师的时间与精力,真正还给学生的成长需求”
过去,学生找老师需穿越校园,宝贵的答疑时间常被路程消耗;如今,教师办公室与教室仅“一墙之隔”,课前的预习困惑、课后的知识复盘、课间的思维火花,都能得到教师即时回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陈同学对此深有感触:“刚下课脑子里还转着电路分析的难点,转身就能找到老师讨论,思路一下子就通了。这种‘随时能找见’的安全感,让我学习时更有底气。”

▲开放式办公区实拍
更重要的是,改造后的办公区打破了传统封闭格局,成为师生平等交流的“共享客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名学生说:“以前总觉得老师‘只在课堂上’,现在路过办公室时,看到老师在整理资料,随口问一个编程问题,老师都会拉着我坐下来慢慢讲,有时候还会聊到行业里的新技术,感觉视野一下子打开了。”这种近距离互动,让教师从“授课者”转变为学生的“成长导师”,每一次偶然的交流,都可能成为学生探索方向、解决困惑的关键契机。

▲休闲区实拍
办公区的改造绝非“换个地方办公”
而是通过精细化功能设计
将办公空间转化为“滋养教与学”的生态节点
让教师更易开展深度教研
让学生直接承接教研成果
真正实现“把教育深度还给学生”
「独立谈话间 」守护“一对一”的深度对话,让每个学生被看见
以“色彩盒子”为设计理念的独立谈话间,淡雅的色调、隔音的环境、舒适的座椅,为师生创造了“不受干扰的交流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张同学分享:“之前在走廊里问老师论文选题,人来人往总担心打扰别人,说两句就结束了。现在在谈话间里,我能把自己的困惑慢慢说清楚,老师也会帮我梳理思路,甚至会结合我的兴趣推荐参考资料。那种‘被认真对待’的感觉,让我更愿意主动思考、主动提问。”这一方小空间,保障的不仅是对话的私密性,更是教育的精准性——让教师能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让每一次沟通都成为引导学生成长的“精准滴灌”。

▲独立谈话间实拍
「专用研讨间 」打破教师“备课孤岛”,让课堂知识“活”起来
嵌入办公区的专用研讨间,核心目标是让教师从“独自备课”走向“集体共创”,而这份“共创成果”最终将直接惠及学生。“这学期明显感觉老师的课件不一样了,案例都是最近行业里的新事件,连分析角度都更贴近我们的认知。”一位大二学生观察到,“后来才知道,老师们现在随时能在研讨间里‘头脑风暴’,比如上周刚出的人工智能新应用,这周就被老师融入了课堂案例,我们学的知识再也不是‘滞后的理论’了。”
以往,教师教研多是“定期开会”,难以实时对接教学需求;如今,研讨间成为“随时开放的思想实验室”,从课程设计的优化到教学方法的调整,从行业动态的解读到学生问题的分析,教师们的每一次交流,都在为课堂注入新活力。这种“日常化教研”,让学生接触到的不仅是课本知识,更是与时代同步的思维方式和行业视野。

▲研讨室实拍
「共享空间 」营造“高质量交流场”,让前沿资源流向学生
升级后的共享会议室,配备了高清远程设备、灵活的桌椅布局,成为教师与校外专家对接、跨学科交流的“灵感孵化器”。当教师能与行业大咖开展无缝远程工作坊,当跨专业的教师能因一个教学灵感随时发起研讨,这些高质量的思想碰撞,最终都会转化为学生的 “成长养分”。
“上周老师带我们参加了一场与企业工程师的远程交流会,原本只是老师的‘行业对接’,但老师特意邀请我们旁听,还让我们提问。” 一名学生回忆,“那种直接与行业前沿对话的机会,比课本上的‘案例分析’更有冲击力。” 共享空间的价值,就在于打破了 “教研资源” 与 “学生学习” 的壁垒,让教师接触到的前沿信息、优质资源,能更快速、更自然地流向学生,让学生的学习始终与行业发展、学术前沿同频。

▲会议室实拍
办公区改造前
学校深入调研师生需求增设母婴室、更衣间
配备智能微波炉、大容量冰箱、咖啡机等设施
这些看似“服务教师”的设计
背后藏着“以教师为桥梁,更好服务学生”的深层逻辑
“以前课间总看到老师上完课就匆匆往老办公楼跑,连口水都来不及喝,还要赶去食堂吃饭。现在老师在教学楼里就能休整,状态明显不一样了。”一位学生说,“上次我课后问老师一个复杂的专业课问题,老师有时间坐下来跟我梳理。后来才知道,老师不用再奔波,才有更多精力放在我们身上。”
对教师的关怀,本质上是为了让教师能“心无旁骛地育人”——当教师不必为“课间赶路”消耗精力,就能把更多耐心留给学生的提问;当教师有舒适的空间调整状态,就能在课堂上呈现更饱满的教学热情。这些细节最终都转化为学生能切实感受到的“教育温度”,成为“把老师还给学生”的重要支撑。



▲茶水间实拍▲茶水间实拍▲休闲区实拍
1号教学楼办公区的升级,不是一次简单的“空间改造”,而是学校“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深度实践——通过空间重构,让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更近;通过功能优化,让教育的深度更足;通过暖心设计,让育人的温度更浓。这一切的最终目标,都是“把老师真正还给学生”,让教师的时间、精力、智慧,都能精准对接学生的成长需求。
“我们会持续收集师生反馈,不断优化空间功能。”学校相关部门表示,未来,这种“空间服务教育”的理念还将延伸到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美育中心、体育中心等场所,构建起全方位的育人生态圈。届时,“老师在身边,成长有陪伴”将成为校园常态,而每一位学生,都将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收获更优质、更温暖的成长体验。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