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国家大力推进数字中国与科技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更是保障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关键领域。兰州工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深刻把握“国之大者”,紧扣地方部署要求,以高质量党建为统领,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学科建设的突破力、人才培养的生产力、科技创新的驱动力,构建起“红色引擎”赋能电子信息领域高质量发展的特色模式,为国家战略落地与地方产业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一、铸魂育人:锚定国家战略,把准政治引领 “方向盘”
学院党委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刻认识到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不仅是专业问题,更是关系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政治任务。依托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常态化开展“数字强国・使命在肩”专题学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引导师生明晰电子信息产业在国家“东数西算”工程、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等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树立“科技报国、产业兴省”的理想信念。
为打破“课堂与产业脱节、理论与实践割裂”的育人痛点,学院创新开展“红色基因+数字转型”沉浸式实践教学:组织师生走进甘肃数字产业园区、兰州新区大数据中心、丝绸之路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产业一线,实地观摩数字技术如何赋能干旱地区农业监测、新能源电站智能调控、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企业导师讲产业、党员教师讲初心、学生代表讲感悟”的“三讲”模式,将家国情怀培育融入专业认知,让“扎根甘肃、服务地方”从口号变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以“星火创想,育见未来”为品牌内核,学院推动党建与育人目标深度融合,构建“红色信仰+专业本领+创新思维”的三维培养体系。在“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等核心课程中,教师党员牵头开发“课程思政”案例库,将甘肃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历程、国产芯片自主研发故事等融入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调制解调技术、嵌入式编程的同时,深刻理解“科技自立自强”的必要性,着力培养既懂技术又有担当的卓越电子信息人才。
二、机制创新:链接地方产业,打造“党建+”融合“新范式”
面对甘肃数字经济发展中“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两张皮”的难题,学院以“星火创想”党建品牌为牵引,实施“121齐步走”党建创新工程(即1个党委统筹、2类支部联动、1套机制保障),构建“八式”工作法,推动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在校企协同层面,学院党委主动打破体制壁垒,牵头与甘肃云计算中心、丝绸之路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甘肃分公司等多家数字经济重点企业党组织共建“校企党建联盟”,打造“星火创新实践基地”。基地内设立“党员先锋岗”,推行“共建支部+联合育人+技术攻关”协同模式:企业将服务器运维、数据建模、智能控制系统开发等真实项目引入基地,学生党员带头组建志愿团队,着力开展“银龄数字鸿沟跨越行动”和“周末科技集市”志愿服务活动,从活动中锤炼技能;教师党员则通过参与企业研发,及时掌握数字产业前沿技术,更新教学内容。这种“校内教师+企业导师”双向赋能机制,实现了“教学跟着产业走、技能围着需求转”,2024年合作项目带动十余名学生提前获得企业录用意向。
在机制保障上,学院建立“星火先锋党支部”评选制度,将“服务地方产业成效”作为核心指标;推行党员“双带头”岗位责任制,要求教工党员既要带头搞科研,更要带头对接产业需求;设立“红色科技项目”立项激励机制,优先支持聚焦甘肃数字产业痛点的科研课题,如“基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的粮食精准病虫害识别系统的研究及应用”“大型风电基地安全生产作业风险动态监控系统的研究”等项目,已获得省科技厅、农业农村厅支持,推动党建工作从“务虚”向“务实”转变,从“组织建设”向“发展赋能”升级。
三、强师赋能: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双师型”红色队伍
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力量,更是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产业升级的核心载体。学院党委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围绕“政治过硬、专业精湛、懂产业、善创新”的目标,打造“双师型”红色教师队伍。
实施“党员教师师德领航计划”,通过“师德标兵”评选、“课程思政”示范课展示等活动,引导教师党员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例如,荣获“甘肃省教学名师”的教师带领团队,将自身参与项目的经历融入教学,让“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针对电子信息技术迭代快的特点,学院推动“教师数字技能提升工程”,每年选派十余名教职工赴相关企业学习锻炼,参与5G基站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等项目,确保教师知识体系与产业技术发展同步更新。
为弥补校内教师“产业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学院聘请10名企业党员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组建“红色技术专家库”。这些企业导师不仅参与课程设计,将“芯片封装测试流程”“大数据安全防护实战”等产业前沿内容引入课堂,还指导学生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2024年协助学生斩获国家级奖励10项、省级奖励50余项,其中“智能方舟——智能蔬菜大棚控制系统”项目还获得了企业投资意向,实现了“教学—竞赛—产业”的无缝衔接。
四、实践砺才:服务地方发展,培育数字时代“先锋力量”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用为本”的育人理念,将学生培养与甘肃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通过“理论+实操+服务业”三维联动,让学生在服务地方中成长成才,培育能够担当数字甘肃建设重任的先锋力量。
以学生党支部为主阵地,开展“数字先锋”创建活动,构建“理论学习+技术实践+志愿服务”一体化育人体系。各学生党支部组建“党员数字服务队”,深入临夏、陇南、定西等农村地区开展“数字助农”行动:帮助农户搭建电商直播间,培训农产品线上销售技巧;开发简易农业气象预警装置,解决农户“看天吃饭”的难题;为乡村学校开展数字技能培训,助力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2024年“党员数字服务队”累计服务农户300余户,用实际行动践行“把青春献给祖国”的誓言。
围绕《甘肃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规划》中“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的目标,学院党委牵头举办“数字创新大赛”等活动,支持学生党员牵头组建创新创业团队。2024年,由学生党员团队开展的“养老机构设备维护”项目,协助调试心率监测、紧急呼叫设备;“风电企业数据整理”项目,为新能源企业提供基础数据分类服务,实现“技能服务接地气、实践成果见实效”。
五、成效显著:党建引领结硕果,赋能发展显担当
在党建引领下,学院实现了“党建强、学科兴、人才旺、服务优”的良性循环,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效:
师资队伍建设:教工党员中2人获“甘肃省教学名师”称号,1人获“飞天学者”称号,3个团队获省级教学成果奖,教师党员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32项,彰显了“红色队伍”的专业实力。
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高水平竞赛中屡获佳绩,2024年“互联网+”校赛获金奖12项,国家级奖励3项,省级奖励21项;毕业生党员就业率达91%,多数进入大数据、云计算等头部企业和重点单位,成为甘肃数字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社会服务成效:学院先后获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拥有专利和软著120余项,多个科研成果已在甘肃数字产业中落地应用;“党员数字服务队”“红色科技项目”等服务品牌,获得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高度认可,成为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典范。
六、展望未来:以“红色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战略落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将持续擦亮“星火创想”党建品牌,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推动党建工作与国家战略、地方产业、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未来,学院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
建强“红色组织网络”:培育5个以上“星火先锋党支部”,实现教工党支部与企业党支部、学生党支部与社区党支部的结对全覆盖,构建“全域联动”的党建格局。
打造“红色技术团队”:每年培养30名以上“星火科创标兵”,支持学生党员牵头组建“数字技术攻关团队”,聚焦甘肃数字产业“卡脖子”问题,如芯片设计、工业软件开发等,助力地方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深化“产教融合样板”:建设3-5个高水平“星火创新实践基地”,推动“1+X”证书体系覆盖率达80%以上,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党建+产教融合”工作模式,为全国高校提供“兰工院经验”。
党建不是“附加项”,而是推动电子信息领域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兰州工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红色引擎”赋能“科技梦想”,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电子信息人才,为数字中国建设和甘肃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持续贡献“电信智慧”与“红色动能”!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