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广东科技学院学子“三下乡”:支教与调研传承上洞村非遗
2025-07-18 14:11:00
广东科技学院

  (通讯员 彭一峰 曹俊萱) 2025年7月7日至7月11日,广东科技学院“红韵青苗引航突击队”赴广东省东莞市企石镇上洞村,开展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从文化传承到五育赋能:名人文化与草龙舞非遗文化融入儿童多元化教育的实践路径”为主题,通过支教与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索地方非遗与乡村儿童教育融合的新路径。 

  7月7日上午,队伍与上洞村委联合举办开班仪式。上洞村书记、指导老师,广东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及多位教师莅临现场。仪式上,实践队队长向村委表达感谢,并向全体学生及村民阐述本次社会实践的课程内容与服务宗旨,表达扎根乡村、服务儿童的实践决心。

图为实践队在上洞村村委会举行开班仪式。刘泽供图

  广东科技学院“红韵青苗引航突击队”支教组以“多元启智,文化润心”为宗旨,开设音乐、舞蹈、手工、美术、军体拳等综合素养课程。特色教学是将上洞村非遗“草龙舞”文化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在传承中认知本土文化,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

  课程循序渐进,依兴趣设计:首阶段通过千纸鹤手工、红色音乐课激发动手动脑,播撒家国情怀;后续涵盖军体拳、歌曲演唱、简笔画及草龙文化学习。课堂氛围活跃,孩子们专注聆听、积极参与,更有学生自创折纸赠师,童趣盎然,情意真挚。

图为课堂照片。刘泽供图

  为了提升草龙文化特色课程的教学质量,调研组拜访本地草龙舞传承人,详尽记录草龙制作的工艺流程,重点关注其在制作材料、扎制步骤、民俗功能等方面的演变。传承人介绍到:“草龙不仅是祈雨和庆丰年的象征,更是上洞村团结精神的载体。

图为调研组成员学习草龙制作细节过程。刘泽 供图

  在草龙文化特色课程中,队伍通过图片、视频、互动提问等方式,为孩子们系统介绍了草龙舞的起源、历史、制作工艺及文化寓意。

图为第四代草龙非遗传承人为学生讲解草龙编织方法。刘泽 供图

  此外,队员们以企石镇上洞村草龙非遗为原型,融合稻穗与舞草龙,制成定制帆布袋、水杯及衣服等文创产品赠予全体学员。

图为队员设计的文创产品。何智勇 供图

图为成员们给孩子们发放文创产品。何智勇 供图

  调研组同时开展文化走访与田野调研,聚焦“从文化传承到五育赋能”主题,重点调研非遗草龙文化与本地杰出外交人物姚钿的精神传承。首站走访上洞村姚钿故里,通过查阅史料、走访村民及亲属,了解其求学、从政及担任中马、中缅、中老等国大使的经历与贡献。调研组将姚钿广为流传的励志故事融入课堂“我的梦想”环节,激励学生立志成才、回馈家乡。

图为上洞村孩子在“梦想画布”上书写未来理想

  此外,实践队调研组深入上洞村的稻田开展水稻测产实践活动。队员们脚踏湿润的田埂,俯身观察沉甸甸的稻穗,在东莞市农业局专家的指导下,学习辨识水稻品种、记录有效穗数、测量株高穗长等数据,并动手测算亩产量。

图为调研组成员在上洞村进行水稻测产作业。何智勇  供图 

  同时,在村委与当地医疗站支持下,调研组成员开展“关爱老人”行动,入户探访村中高龄老人,协助完成健康数据登记与血压测量服务,建立老年人健康初步档案。

图为调研组成员协助医疗站工作人员为老人进行基础健康检查。 刘泽  供图

  广东科技学院“红韵青苗引航突击队”通过此次三下乡活动,将支教与调研深度融合,构建了一条以地方文化资源为核心、以学生兴趣发展为导向的乡村教育实践路径。五天的实践不仅让上洞村的孩子们体验了形式多样的课堂,也让大学生们在田野中完成了一场“沉浸式”教育和文化调研之旅。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