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22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梦为马实践团奔赴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大麦山镇新寨村,开展“百千万工程”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探寻瑶族非遗文化,为传承瑶绣、长鼓舞等非遗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走近千年瑶绣,感受瑶族文化魅力
团队于16日下午抵达后,在驻新寨村第一书记王晗、党总支部副书记盘清云的帮助下,实践团迅速与非遗瑶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沈佩英取得联系。在采访沈佩英时,团队了解到,沈奶奶自幼便跟随家中长辈学习瑶绣,至今已有七十余年,目前有5个徒弟在跟随她学习瑶绣。在谈到瑶绣传承时,她借用绣花歌告诉我们,“瑶绣不是简单的针线手艺,而是瑶族文化的鲜活载体,要一代传一代,代代传下去。”
实践团大学生采访传承人沈佩英
在传承人沈佩英邀请下,实践团大学生们身穿瑶服在石盘古道学习体验瑶绣。从最基础的针法开始学起,一针一线,环环相扣,形象逼真的图案浮现在布面上,传承人沈佩英一边低吟瑶歌,一边讲解瑶绣技巧,针线与瑶歌交织成流动的民族文化记忆。
实践团大学生与传承人沈佩英学习体验瑶绣
对瑶绣有系统性地学习过后,实践团大学生们前往大麦山镇文化站,开展瑶绣非遗文化宣讲活动。
实践团大学生展示瑶绣工艺品
通过宣讲,实践团学生们感叹道,"这不仅是绣在衣服上的图案,更是刻在民族血脉里的记忆。希望通过我们的传播,能让更多人读懂瑶绣的文化密码,激发大家参与守护的热情,让这穿越千年的针线,在新时代继续编织出文化传承的新经纬。
鼓点里的声声回响,鼓声中的传承守护
7月20日,实践团大学生们前往大麦山镇文化站,观看并学习体验瑶族长鼓舞。瑶族长鼓舞起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是瑶族重要节日的核心仪式,以36套72式舞步而闻名。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连南瑶族的重要文化符号。
当晚,在宽敞的舞台上,瑶族乡亲们身着传统服饰,利落的黑色袍褂搭配蓝白饰带,质朴中透着庄重。她们双手稳稳托住长鼓,斜跨在腰间,随着一声响亮的吆喝,瑶妹鼓手们整齐地举起鼓槌。
瑶族乡亲们表演长鼓舞
表演结束后,瑶族乡亲们热情地招呼着实践团大学生们上台体验,在敲打的鼓声中,实践团学生们亲身感受着这项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实践团大学生与长鼓舞老师合影
敬老院院长罗秀荣与新寨小学教师许二妹都是当地长鼓舞爱好者,她们与实践团分享了长鼓舞的发展与传承。许二妹介绍到,“长鼓舞目前舞蹈形式有很多种,而在连南新寨村主要是跳斗鸡鼓舞,因为舞蹈动作与公鸡向母鸡求爱相像而取名。”她还介绍到,“新寨村斗鸡鼓舞文化传承一直有培训,在新寨的小学和中学里,老师们也会利用课余时间教授孩子们长鼓舞技艺,鼓励孩子们做好文化传承,同时老师们也会参加长鼓舞比赛,去年还获得了银奖”。
经过对长鼓舞和瑶绣等非遗文化的了解,实践团的学生们谈到:“每一次击鼓、每一次穿针,都蕴含着瑶族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生活的智慧,希望通过青年学子的力量,让这穿越时空的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敲响新时代的韵律。”
通讯员 唐湘桃 李彭灿 张威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