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承载着迁徙历史中的坚韧与智慧,浸润着岭南大地的烟火与温情。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青春担当的故事,正在粤北大地生动上演。2025年7月,广州理工学院“客韵悠扬·踏歌筑梦”社会实践队深入河源,以客家文化为根脉,通过支教赋能、文化研学、成果展演等多元实践,在乡村沃土上播撒文化认同的种子,为客家文化的活态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社会实践队大合照)
课堂浸润:让客家文化走进孩童心田
此次实践区别于传统支教模式,实践队构建起以客家文化为核心的“美育浸润+文化启蒙”教育体系。团队以客家音乐为情感纽带,将客家童谣改编融入音乐课,把猫头狮舞的韵律编进舞蹈课,让孩子们在唱跳互动中感受母语文化的韵律之美,用客家方言讲述本土故事,让语言背后的民俗风情自然流淌。这些课程不仅填补了儿童的美育短板,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着文化认同——当孩子们能用方言自信唱出“落水天,落水天”的童谣时,文化传承的种子已悄然萌芽。
(舞蹈课)
(音乐课)
(主持课)
研学探脉:在传承中解锁文化创新密码
为让客家文化从课本走向生活,实践队精心设计三次文化研学之旅,构建起“红色+文旅+科技+教育+社区”的五维传承路径。在革命纪念馆,聆听客家儿女的红色故事,感受文化根脉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在博物馆,通过客家围龙屋模型、传统服饰等文物,梳理“从中原到岭南”的迁徙文脉;在文化馆,传承人讲述客家童谣故事,让青年学子与传统文化“零距离”对话。这种“沉浸式”研学打破了文化传承的静态模式,证明客家文化可以通过与青年对话、与科技结合、与社区生活相融,实现“创造性转化”的鲜活生命力。
(跟随传承人学习猫头狮舞)
(与客家童谣传承人赖伟军合影)
汇演绽放:以青春舞台续写文化新篇
7月17日的结课汇演,成为客家文化传承的生动缩影。孩子们用稚嫩却坚定的嗓音演绎客家童谣,以灵动舞姿再现神韵,这些源自本土的文化符号,在舞台上焕发新的光彩。孩子们脸上洋溢的自信笑容,不仅是知识习得的喜悦,更是文化浸润后民族自豪感的自然流露。当传统文化从“老匠人”手中传递到“小传人”心中,当传统旋律被赋予青春表达,客家文化便完成了从“历史遗产”到“生活时尚”的跨越,真正实现了“创新性发展”的活态延续。
(结课汇演)
(结课汇演大合照)
此次汇演不仅是一次暑期活动的收官,更是客家文化传承的新起点。它生动诠释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在于让本土文化在代代相传中永葆活力。广州理工学院的青年学子们以教育为桥、以创新为笔,既让乡村儿童成为客家文化的“小小传承人”,也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探索出可复制的实践范式。未来,当更多青春力量汇入客家文化传承的洪流,这份植根于岭南大地的文化根脉,必将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绽放更绚丽的时代之花。(通讯员:卢晓雯)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