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风起,丝路潮涌。7月19日,2025中报模联“一带一路”青少年交流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国际交流中心圆满落幕。本次活动由21世纪报社主办,澳门特别行政区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北京师范大学澳门校友会支持。来自粤港澳及周边地区15所城市、25所学校、200余名“少年外交官”齐聚珠海,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开启一场以“互联互通·命运与共”为主题的多边外交实践之旅。
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副院长马晓伟、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贾克防,澳门教青局青年发展厅厅长张敏辉,中共广州市委外事办原主任刘保春,中报二十一世纪副总经理庄刚,广州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会长黄丽妮,广东省国际教育促进会国际化学校专委会副主任信萍,泰中文化教育中心中方负责人包伦田,北京师范大学澳门校友会会长赖文辉等嘉宾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上,庄刚(左一)代表主办方致辞,他指出,2025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2周年。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世界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多边主义与青年声音。“期待你们用理性思辨和创新思维,为全球治理的时代答卷写下中国智慧的青春注脚,让多边主义火种在下一代心中越烧越旺。”
包伦田(左二)希望此次活动可以持续深化中泰青少年交流,让青春的力量为两国友谊赋能,让文明的互鉴为合作铺路。愿我们以教育为舟,以文化为桨,共航泰中友好的长河。
开幕式现场还播放了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的视频寄语。古特雷斯勉励同学们“以开放的心态和变革的勇气,在对话中建立信任,在合作中塑造可持续的未来”。
开幕式后是专家讲座环节。贾克防教授(右二)以“全球化与韧性思维”为题,引导同学们在不确定性中学会“柔软而有力”地与世界相处。他送给同学们一句“个人韧性公式”——成长导向+长期主义+终身学习,鼓励大家把模联会场里的“危机新闻”当成训练韧性的沙袋,“让每一次冲击都成为自我更新的起点”。
刘保春主任(右一)以“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为题,分享了自己“从37分英语起步到行走世界”的三次觉醒。他用朴实却滚烫的语言告诉同学们:“机会永远眷顾有准备的人,时代的邀约从不提前打招呼。”他寄语少年外交官“低头深耕大地,抬头仰望星空”,把今天会场里的每一次发言、每一份草案都当作未来走向世界的预演。
本届“一带一路青少年交流活动”共开设2个小学委员会和3个中学委员会,聚焦 “智慧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电子商务新规则”“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等议题。活动特别设计了一套“危机新闻”机制:从智能交通突发瘫痪到 E-transmission 关税突袭,再到跨境融资骤然收紧,每一则危机新闻把代表们从纸质立场文件推向真实国情的风口浪尖——让参会代表们在有限时间与信息缺口中,迅速识别国家利益、衡量谈判底线、寻找多边共识。危机不是噱头,而是一面镜子,照出外交的复杂,也映出“少年外交官”的思维锋芒。
来自广州市番禺区毓正小学的郝帅第三次站上中报模联的讲台,这一次他以联合国人居署南非代表的身份,用数据和案例向世界展示中国与南非在智慧可持续城市领域的合作成果。三天的磋商让他把“中国少年的自豪”写进了每一次发言,也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未来要把更多全球议题带回校园,和同龄人一起寻找答案。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的范沛熹第二次走进英文会场,复杂的议事规则和经验丰富的对手曾让他屏息,但正是在这场高强度的拉锯中,他第一次清晰听见自己成长的节拍,并笃定地相信:更高的山,已在前方等他攀登。
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大卫作为“主席”,见证了代表们把“一带一路”从宏大倡议拆解成一条条可落地的条款。最令他惊喜的是,闭幕前七份双边合作备忘录的封面,用的正是孩子们熬夜赶制的手绘丝路地图。“那一刻我明白,外交不仅是语言的交锋,更是
把理想一笔一画描进现实的勇气。”
澳门培正中学(路环校部)高洁老师动情地说:“作为六次带领学生参与中报模拟联合国活动的指导老师,我深刻感受到这个平台如何为孩子们打开全球视野,提升公共外交能力会议中,学生们通过讨论前沿议题,不仅锻炼了批判性思维与多角度分析能力,更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特别令人欣慰的是,见证他们从初次参会的紧张生涩,到如今能自信地用英语阐述立场提案,这种跨越式的成长,正是模拟联合国最珍贵的教育价值。
会议闭幕式上进行了颁奖。来自秦皇岛一中的赵瑀琪、献县一中的刘思予、郑州经开区外国语学校的万书臣等人获最佳代表奖。保定中学、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石家庄二中实验学校、秦皇岛市第一中学、邢台市第二中学、衡水市冀州区滏运中学、河北冀州中学等学校获最佳代表团。
中报模联鼓励学生通过学术模拟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运行机制,深刻体会打造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意义,以实际行动推动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自2019年创办以来,中报模联始终坚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活动理念,不断开拓创新,已发展成为国内规模大、学术水平高、影响力广泛的知名模联活动。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 乔琦 刘娉媛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