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南京工程学院材料学子走进江苏、浙江多地展开专题实践调研
2025-08-25 14:31:00
中国教育在线

  7月28日-8月7日,南京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红旅先锋”实践团队奔赴江苏省苏州市、常州市、无锡市、盐城市及浙江省嘉兴市等红色热土,围绕“新时代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这一课题,开展了一场融合革命精神寻访、文化创新探索为一体的专题调研社会实践。团队足迹遍布南湖革命纪念馆、苏州革命博物馆、苏州烈士陵园、无锡新四军江抗东进纪念馆、常州“三杰”纪念馆及盐城相关红色场馆,在历史现场感悟信仰伟力,以青年视角探寻红色文化传承的创新密码。

在历史场景筑牢信仰根基

  在浙江南湖革命纪念馆,研学团成员沉浸式参观“红船启航”主题展览。团队成员透过泛黄的纲领草案、简陋的船用罗盘等珍贵文物及其背后的生动故事,在文物与历史的交相辉映中深刻领会红船精神的核心要义。馆内互动研讨会上,讲解员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闭幕的历史脉络,当提及“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时,现场的年轻参与者们皆凝神聆听。“触摸着船身的木纹,仿佛能够真切感受到当年革命先辈们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团队成员李同学感慨。

图为团队成员在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了解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历史 朱志安 供图

  实践团队在苏州烈士陵园开展调研时,特意选择了上午9点至11点的缅怀高峰时段。成员们身着统一实践服,在纪念碑广场旁向手持白菊的市民递上问卷。一位中年大叔接过问卷后,用手逐行圈画,还主动分享道:“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通过短视频了解历史,要是能把烈士们的故事做成动画,肯定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来看。”团队成员立刻在笔记本上标注“动画形式”“青少年受众”等关键词。

图为团队成员在苏州烈士陵园集体默哀 朱志安 供图

  在苏州革命博物馆的“抗日烽火”展区,团队针对互动展项设计了专项调查。成员们观察到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操作电子留言屏,便上前询问体验感。“触屏反应有点慢,要是能加个语音输入功能就好了,孩子认字不多也能参与。”一位母亲的建议被详细记录下来。同时,团队还注意到展厅角落的红色书籍角鲜有人问津,随即在问卷中增加了“是否愿意通过扫码听书形式了解红色故事”的选项,现场回收的20余份问卷中,超八成受访者选择了“愿意”。

图为团队成员在苏州革命博物馆“抗日烽火”展区参观 朱志安 供图

  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团队将问卷按年龄分层发放。在纪念馆的休息区,团队与几位退休职员聊天,他们建议在纪念馆周边打造红色主题步道,“把新四军东进路线做成地面彩绘,让游客边走边学,还能锻炼身体”,这样的创意被团队列为“重点采纳建议”。

  在无锡新四军江抗东进纪念馆,实践团队同步开展了红色专项调研。团队成员分组行动,向现场参观者、纪念馆工作人员及当地居民发放调查问卷,内容涵盖红色历史认知程度、纪念馆展陈方式满意度、红色教育活动参与频率及对自身思想行为的影响等多个维度。

  

图为团队成员在无锡新四军江抗东进纪念馆采访参观群众 朱志安 供图

  在常州三杰纪念馆,调研显示,85%的受访青年能准确表述“常州三杰”的革命事迹,但对细节的掌握存在分化,仅30%能完整叙述其在建党初期的具体贡献,反映基础认知普及成效显著,但深度理解仍有提升空间。

图为团队成员在瞿秋白纪念馆向馆内志愿者访谈调研 朱志安 供图

用调研数据勾勒青春初心

  团队围绕“地方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调研主题,聚焦红色文化涵养群众素养、服务党史教育效果、融入学校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与建设等方面,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行为观察以及针对不同年龄层受众的差异化沟通等多种方法,积极与市民、游客互动交流。累计收集有效问卷及深度访谈记录超过200份。

  调研发现,群众通过参观、学习和体验红色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红色文化服务党史教育效果显著,但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与建设有待加强、红色教育实践基地育人内涵有待提升。

图为团队前中期调研数据分析结果 朱志安 供图

  下一步,实践团队将以此次实地实践与深度访谈为坚实基石,系统梳理散落于各地的红色记忆碎片。他们将逐字逐句打磨访谈实录,把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红色场馆的历史脉络、基层传承者的坚守故事融入调研报告的字里行间,力求用扎实的数据、鲜活的案例与深刻的思考,为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提供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

  在这条传承之路中,青年一代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使命担当,让红色血脉在青春的接力中绵延不息,让爱国情怀在新时代的沃土中深深扎根、蓬勃生长。

图为团队成员完成实践调研后合照 朱志安 供图

通讯员 朱志安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3-07 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