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书香浸润成长路 ——2025年南国书香节里的少年阅读图鉴
2025-08-21 10:54:00
中国教育在线

  2025年8月19日,为期五天的南国书香节在广州广交会展馆圆满落幕。这场以"书香湾区·阅见世界·共享未来"为主题的文化盛会,不仅创下5500万人次参与的纪录,更在万千青少年心中播下阅读的种子。红姐姐小记者团成员在中国教育在线大记者的带领下,用稚嫩的笔触,记录下这场阅读盛事如何悄然塑造着新一代的阅读能力与文化视野。

一、在文化现场触摸阅读温度

  清晨的琶洲地铁站A出口,小记者罗嘉盈、吴祉锟、李淳影、杨佳沛等背着采访本与10余名同伴集结。"陈老师教我们要观察细节,比如作家说话时的神态,读者翻书的动作。"这场由老师精心设计的"沉浸式采访课",让孩子们在10.2展馆的"十佳作品发布会"上初次体会到阅读的社交属性——当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谈及"文学是生活的镜子"时,台下此起彼伏的笔记本翻动声,成了最生动的课堂。

  这种现场感在12.2展馆的南山馆达到高潮。《九龙子与深圳速度》的演出中,当卡通化的"九龙子"发现深圳高楼拔地而起时,小记者王婷苒和伙伴们被深深吸引。有的自发记录下剧情转折:"舞台上的光影变化,就像书本里文字描写的画面在眼前活过来。"有的在采访本上画下剧中龙子的简笔画,旁边批注:"原来书里的故事可以这样演出来,以后读课外书要多想象画面。"

  拓印体验区的青石板前,小读者们用宣纸覆盖着"书"字篆刻,指尖感受着笔墨纹理。"墨水晕开的样子,和我写作文时想到的好词好句一样,慢慢铺展开来。"这种将文字转化为触觉体验的过程,让孩子们直观理解了"读写相通"的奥秘。

二、科技与传统碰撞出阅读新趣

  13.2馆的数字科技馆内,小记者罗嘉盈正与AI机器人进行诗词问答。"答对三题就能扭蛋!"她兴奋地按下抢答键,屏幕上"床前明月光"的诗句刚出现,就脱口而出答案。这个融合游戏化设计的阅读互动,让小记者们在竞争中不知不觉记住了20余首唐诗。当她用扭蛋获得的积木换回书签时,特意选了印有《唐诗三百首》选段的款式:"以后看书就能夹着它,想起今天赢机器人的快乐。"

  科技赋能的不仅是游戏。在可触摸的互动屏幕前,小记者刘吕贝将手掌贴在显示屏上,五彩线条随指尖流动成一朵花。"就像看书时,文字在脑子里变成各种画面。"这个发现让杨佳沛对11.2馆的少儿读物产生新认识——当看到《亲爱的小狗》中"金毛犬甩着湿漉漉的尾巴"的描写时,他立刻联想到屏幕上流动的线条:"原来文字真的能变成'动态画面'。"

  传统技艺则提供了另一种阅读视角。在漆扇制作体验区,杨佳沛看着青漆在水面晕染,突然领悟:"做扇子要先构思图案,就像写作文要先想清楚内容。"当他的金色漆扇完成时,特意请老师在扇面题了"开卷有益"四字。这种将阅读能力与动手实践结合的体验,让孩子们懂得"阅读不仅是读书本,更是读生活"。

三、国际视野拓宽阅读边界

  国际馆的法国展区前,罗嘉盈用刚学会的法语问候工作人员,换来一颗柠檬糖。"酸酸甜甜的味道,就像我读英文故事时的感觉——有点难,但很有趣。"在马来西亚馆,她和同伴用英语交流,收获了印着小猫的贴纸。"外国阿姨说她们的童话里也有猫咪主角,原来好书不分国家。"这种跨文化对话,让孩子们发现阅读是跨越语言的桥梁。

  林子佳在国际馆的最大收获,是学会用马来西亚语说"谢谢"。"那位叔叔说,多读书才能听懂更多国家的故事。"当她在岭南文化讲座中听到"岭南"名称的由来时,立刻联想到国际馆的地理书籍:"原来家乡的名字里藏着这么多知识,以后要多读地方志。"这种本土文化与国际视野的交织,让阅读的维度更加立体。

  版权贸易区的公示板前,小记者们好奇地围观《冬牧场》希腊文版的签约信息。"老师说,我们读的书,外国小朋友也能读到了。"林子佳在采访本上抄下书名,"以后我要好好读书,说不定能看懂原版呢。"这种朴素的愿望,恰是书香节最珍贵的馈赠。

四、名家对话种下阅读种子

  小记者田玮在“第七届全民阅读 书店之选十佳作品发布会”采访了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理事长艾立民。她问道:“推广全民阅读有什么深远意义?”艾理事长表示:“每一个青少年从在书本里去了解知识,传承文化,开阔视野,了解世界。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通过书本,能够获得精神的滋养和文化知识。如果不读书,怎么能够去获得这些知识?去获得自己的成长?所以,全民阅读是利国利民,让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举措。”

  尽管没能采访到梁晓声,小记者们仍从作家分享中获得启发。"他说自己年轻时把字典都翻烂了,原来大作家也是慢慢积累的。"杨佳沛的笔记本里,抄满了梁晓声的金句。在与《谁人不识君》作者梁子龙的对话中,孩子们更受触动:"梁老师说他以前写作只是中等水平,是阅读让他进步的。"这个发现让罗嘉盈豁然开朗:"原来不用怕写不好,多读书就行。"

  这些对话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坚持的种子。杨杰文想买《敖丙传》却钱不够时,老师建议他"攒零花钱的同时,先去图书馆借阅"。这个小插曲让他明白:"阅读需要耐心,就像存钱一样,慢慢积累才有收获。"而罗嘉盈买到《宁夏寻宝记》后,特意制定了"每天读两章"的计划:"作家说坚持阅读比读得多更重要。"

  在《里斯本丸沉没》首发式上,1942年东极岛渔民救起英军战俘的故事,让孩子们沉默良久。"原来书本能记住这么勇敢的事。"杨佳沛的感悟颇具深意,"我们要好好读书,才能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这种对阅读责任的认知,标志着他们的阅读能力已从"吸收"迈向"传承"。

五、全域阅读构建成长沃土

  广州地铁的书香专列上,人们亲身体验着"城市15分钟文化圈"的便利。"每天有3万人和我们一样,在通勤时读书。"小记者刘齐禹由衷感慨,"原来阅读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在乡村阅读点的图片展前,他们了解到粤东西北的同龄人也能读到好书,"老师说这叫'普惠阅读',就是每个人都有书读。"

  "你选书,我买单"活动前,小记者们帮一位老奶奶挑选养生书籍。"她不会用手机查书,我们根据书架分类找到的。"这个小插曲让他们明白,"认识书架也是阅读能力的一部分。"杨杰文在现场报道时,特意提到这个细节:"书香节不仅卖书,更在教我们怎么读书、怎么分享书。"

  闭馆时分,小记者们在主会场门口合影,每个人的采访本都记满了发现。从拓印体验到AI互动,从本土文化到国际交流,这场书香盛宴以多元方式培养着新一代的阅读能力。正如林子佳在宣传视频中所说:"读书就像今天的采访——要用心看,用心记,更要用心想。"

  当最后一缕阳光掠过"阅·未来"展厅的玻璃幕墙,小记者们的身影与万千读者的剪影重叠。南国书香节落幕了,但那些在体验中觉醒的阅读意识、在对话中点燃的求知欲望、在实践中培养的阅读能力,正像种子般在少年心中扎根。这场全民阅读嘉年华最珍贵的成果,或许就是让每个孩子都相信:翻开书本,就能遇见更好的自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指导老师:王霞 陈道宗 杨红梅 廖学峰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实习编辑:梁敏怡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