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工学生团队研发新型催化剂,为储能电池降本增效提供新方案
在应急电源、户外装备等产品中,金属空气储能电池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最常见要数锌空电池,因电力持久、安全性高等性能特点备受关注。然而,锌空电池中的核心材料——空气电极催化剂超过90%依赖进口,同时,还长期存在循环使用寿命短、成本过高等问题,严重制约发展。
近日,广东工业大学"锌之绿源"学生创新团队成功突破技术壁垒,研发出新型催化剂,不仅将成本降至进口催化剂的千分之三,还将电池的循环使用寿命提升4.3倍,迈出实现储能技术国产替代的关键一步。
新型催化剂“小分队”的诞生
团队负责人、轻工化工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林康迪从本科时期就对科研非常感兴趣,在一次学术讲座中,他首次了解到,我国储能电池的发展因为催化剂材料受限面临严峻瓶颈。林康迪回忆道,“催化剂是储能的‘心脏’却长期‘受制于人’,作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我非常想做点什么。”
科研的种子就这样在林康迪的心中生根发芽。经过向老师和学长虚心求教,在导师孙明教授的指导下,林康迪逐步明确了研究方向。他的热情和决心也带动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在多次探讨交流后,一支涵盖本、硕、博学生的8人创新团队组建起来。“我们给团队取名‘锌之绿源’,就是希望通过锌空电池技术,为国家绿色能源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林康迪解释道。

老师指导实验
大胆设想+精雕细琢=破解迷局
研究过程中,这支年轻的学生创新团队面临诸多挑战。“锌空电池催化剂的研发,就像是在纳米尺度上进行‘精雕细琢’,”团队成员庄檾希形象地比喻道,“我们要在保证催化剂活性的同时,综合考虑其稳定性和成本问题,这就需要精细地设计和调控。”
提升循环寿命,同时降低成本,团队志在必得。
团队经过上百次试验与改进,创新性地提出了“双气刻蚀-合金协同”策略。实验数据显示,该新型催化剂的循环寿命性能全面超越进口催化剂基准。“每一次在循环寿命上的突破,都让我们对整个技术的应用前景更加坚定,”林康迪表示,“进口催化剂通常在600-900次循环后失效,当我们的新型催化剂稳定运行到第3900次循环时,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
当前,锌空电池进口催化剂主要依赖含铂、铱等贵金属成分,成本高达300元/克,而团队研发的新型催化剂使用丝瓜络、钴盐和铁盐等廉价易得的原料,在保证性能的同时,成本大幅降至0.8元/克。

锌之绿源”团队成员在进行实验
团队的创新成果很快获得了产业界的认可,目前,云韬氢能、深圳德方创域等多家能源科技企业已与团队展开深度合作。近期,团队还与云韬氢能签订了中试意向协议,计划在云韬氢能研发基地进行公斤级的中试,推动新型催化剂走向产线、走向市场。
“‘锌之绿源’团队研发的催化剂兼具低成本、高活性和高稳定性,在储能领域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这项突破将有力推动金属-空气电池的发展,解决长期以来制约产业化的核心难题。”云韬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前瞻部总监池滨说。

团队在企业实验室进行的电池性能测试
团队指导老师彭少敏副教授对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这项工作不仅实现了技术突破,更重要的是为推动我国在新型储能技术上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助力。年轻学子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有能力承担起科技创新的时代重任。”

团队与企业就催化剂中试合作进行深入交流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高馨敏、吕齐鹤、李成瑶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