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寒窗十载却拿不到一纸准考证 异地高考呼声高
2012-03-05 09:39:00

  海珠中学赵老师见证过太多好学生流失回乡的例子,他既无奈又心痛。

  两会前夕,9万随迁子女家长签名呼吁推动异地高考

  异地高考成为本届两会众议的焦点之一。两会前夕,随迁子女家长发起《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呼吁书》签名活动,并征集到超过9万个签名,呼吁委员代表能推动异地高考。

  据广东省考试院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广东170万受教育的外来工子女当中,约有20万孩子正面临高考。然而由于外省户籍考生不能在本省高考的现行政策限制,他们将无法在广东参加考试。近几年来,不少家庭和学生为了户口而奔波,甚至举家回迁故乡,重新奋斗。

  可喜的是,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昨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异地高考问题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10个月内将出台方案。这给随迁子女和家庭带来了希望。

  “有时候很焦虑,反正学得再多也没用,回家也考不上(大学);有时候又会想,只要努力过,我就不后悔了。”

  海珠中学河南籍高三学生任卓

  想花10万紧急迁户也无法在穗高考

  离高考仅剩3个月。广州海珠中学高三学生任卓的备考格外艰辛:清晨坐在课室听老师讲广东的复习卷子,晚间在网络上学习河南的教材,心在两地高悬。与其他数十万考生不同,他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在粤读书的外省考生。虽然在广州寒窗苦读十载,可只能无奈返回家乡高考。面对完全不同的教程,能否考上大学,仍然是个谜。

  自从知道自己要离开广东回老家高考,任卓的心就一直很矛盾,“有时候很焦虑,反正学得再多也没用,回家也考不上(大学);有时候又会想,只要努力过,我就不后悔了”。

  任卓老家在河南,9岁那年,他随父母来到广州。一家人的生活越过越好,便在海珠区买房安家。只不过,当时买房已经不能入户,他们万万想不到,这竟为日后留下“祸根”。

  任卓一直在广州的教育下成长,直到高一,他被老师告知,外省户口学生不能在广州参加高考。要么就想办法把户口迁过来,要么就只能回老家参加河南省的高考。

  爱子深切的任卓父母,首先想到的是通过一切办法把孩子的户口转移过来。“当时,爸妈想找人托办,迅速把户口转过来。”任卓说,对方要价10万元,但父母咬咬牙也点头了。可是最终发现,按照现有的政策,必须在高中之前把户口迁过来才行,即便现在有广州户口也为时已晚。“父母也想过其他办法,包括借用亲戚户口把自己的名字安插下去,但最终仍然无计可施。”

  摆在面前的路只有一条:回河南老家高考。去年,父母和他返乡,把学籍挂在了南阳市第五中学,注册报名高考后再提前回去考试。任卓说,得知不能在广州高考后,放弃的念头不止一次在脑海里盘旋,“打击太大了,毕竟回去考试题目不一样,可能学得再多也没有收获”。

  谈到政策松口,任卓挤出一丝苦笑:“现在放不放开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但是至少让下一届有一个更好的考试途径。”

  “现在离我高考的时间还有一年,假如到我高考的时候政策会改变,我宁愿复读一年,都希望在自己的学校高考。”

  海珠中学河南籍高二学生王泽仁

  为张准考证,父母筹钱在从化买房

  任卓的师弟王泽仁面临着同样的难题。距离高考还有一年,打工的父母甚至四处筹钱到从化购房,希望在那边落户之后可以迁移户口,即便不能在广州考试也可以在从化借考。然而,用几十万房款换回的准考证,就如一座大山压在泽仁的心田,“我不敢想象,如果考不上的话,怎么面对他们”。

  王泽仁是河南驻马店人,自上幼儿园开始就随父母来广州生活,现就读于海珠中学高二(4)班。从高一开始,他就听说户籍不在广东的学生不能在当地参加高考,这让他万分焦虑。据介绍,现在他在班上的成绩排名靠前,只要正常发挥,考上本科没有问题。“可如果回老家高考,难保直降100分!”他忧心忡忡。

  王泽仁父母并不甘心。四方打听之下,他们得知在从化购房依然能够入户。他们认为,即使不能在就读学校高考,也可以在当地借考,起码可以算是本省户籍考广东卷,不用这么吃亏了!

  然而,又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泽仁说,“买一套房起码要几十万,现在爸妈四处筹钱,脑筋都伤透了。而且,从化的入户政策只到今年为止,所以必须要在今年之内看好房子,并把钱凑够。”

  这名早谙世事的孩子甚至想出了连大人都没想过的办法:复读。“现在离我高考的时间还有一年,假如到我高考的时候政策会改变,我宁愿复读一年,都希望在自己的学校高考。”

  不过,孩子的懂事让家人欣慰,也加重了妈妈张女士的“负罪感”,“我们现在很迷茫,也很后悔,早知当初紧张一点,也要供个房子。可是,生意不是很顺利,没有太多积蓄,到了现在,房款还没有凑够。如果不是万不得已,住在天河又怎么会跑到从化去呢”?

  海珠中学赵老师:不能异地高考影响的不只是孩子

  赵老师是海珠中学多届高三级的负责人,这几年他见证了许多哀伤的故事,也忘不了学生们临走前的回眸。

  “廖冬霞两姐弟是广西的,小学初中都在这里读,可到了最后却被告知不能报考……她妈妈当年痛哭的情景真是让人看了就心酸! ”同属老乡的赵老师动用自己的关系和广西联系,希望当地能够顺利接收。“当时真是千钧一发,必须在两三天内把学籍转回广西,两姐弟差一点就不能高考了。” 最终,他们考上了广西玉林师范学院,“当时真的是很艰难。”

  铮铮的东北硬汉也在高考面前流下眼泪。赵老师又讲了一个东北家长的故事,他的儿子在赵主任班里就读,也不能在广东高考。“为了给孩子办户口,头天飞回东北,第二天就赶回了广州,但户口没有顺利办成。他被迫在广州买房落户办理了异地借考。那天办成之后,他眼角都湿了,他说,我这辈子就看这个儿子了。”

  这样的故事每一届都会发生,赵老师如数家珍,他今年仍带高三,眼看着学生从原来200多人变成现在的184人。比起学生的不是滋味,他更同情家长的遭遇,“不少人离乡背井在广东做小本生意,最后为了孩子只能再回去,但回到老家时已经不适应了。一个家庭的生活从此受到了影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1439386243 2019-09-27 09:34
中国教育在线 2017-11-03 09:07
中国教育在线 2017-11-02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