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铁肩负教育 丹心谱华章---记乡村教师“坚守者”胡定霞
2022-07-26 16:04:00
贵州省人社厅宣传中心
  作者 黄明健
  为什么要选择写胡定霞老师办学往事?
  因为胡定霞老师的故事感动了我、教育了我,洗濯了我的心灵,触动了我对社会和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
  天地熙熙攘攘,人潮来来往往。为什么我要透视她和她先生近二十年矢志不渝办学的壮举,并决意以纪实文字形式向一切良知未泯的人群推介他们?
  因为,我是她先生的故友,我以亲身的经历作证并以天道地道的普遍规律印证,胡定霞先生秦明这个后生,从三十年前辛勤火热的军营生活开始,持守的一系列性格特质----谦逊、笃定;坚守、缄默;厚重、隐忍;善良、体谅......,预示的爱情、事业、人生,必将给我们带来不尽的惊叹和欣喜。
  为什么我要自我催促、以自由撰稿的形式推介这桩未见得会引起多少人兴趣、缺乏市井幽默、在凡俗的城市生活、无常的人生来去起落中可能并不叫座的文字?
  因为,我作为知情者、见证者、受教者,有责任、有人间正道的担待、更有这份对世事判断的透彻。我笃定,这个故事,会给我们共处的社会发出现实的良知拷问,大声堂嗒地叙说生命的高贵所在,人生的价值所向,德行的圭臬所指。
  让一切的无奈、无聊、空虚、贪婪、虚伪、自利、狭隘、精致及振振有词、闪烁其词、言不由衷、首鼠两端无处遁形、自惭形秽去吧;让一切的城市病现代病,顾影自怜、自怨自艾见鬼去吧;让一切的徘徊踟蹰、观望冷眼、冷嘲热讽随风飘散、荡然无存了寂了吧......
  故事由此开篇。
美丽故乡 钟灵毓秀
  胡定霞,原名胡树琴,女,苗族,生肖牛,1973年8月1日,出生于原铜仁地区松桃县盘信镇楼台村。楼台距县城有几十里地,是个山高、坡陡、路窄、雾浓、林密,山泉汩汩流淌的山寨。胡定霞兄妹七个,排行老四,五女两男。父亲胡安邦,初通供电技术,在镇里的电管站工作。打小,胡定霞姐妹兄弟基本在母亲的打理下生活起居。父亲节假日回家,一是给大家带去镇里稀奇的用品和吃食,人人均享,二是查考一下大家的学习学绩,除却特调皮的五弟会时不时被父亲敲打敲打外,其他姊妹感觉到的,均是父亲深沉的父爱和宽厚慈祥的面孔。寡居的奶奶接纳了曾经的从秀山过来的国民党溃散老兵,爷爷待人谦和,初通文墨,在恬退隐忍、夫妇和顺、长幼有序的其乐融融中,一家人幸福和谐的生活象山脚下的小溪一样欢畅跳跃、奔流不息。
  胡定霞打小爱劳动。自忆事起,她就带着弟弟妹妹们上山放牛、打猪草、砍柴。1979年,胡定霞开始在楼台村小学发蒙念书。胡定霞是个有心的孩子。上学后,她将自己放牛、打猪草的地方改在了村小附近,这样,她就可以边劳动,边透过窗户传出的老师和学长们的朗朗书声,获取远远超越自己学习阶段的信息。胡定霞依靠旁听获得了远超过同龄人的认知。胡定霞幼小的心智里揣着崇德尚贤的种子。知青大伯滕久经知识渊博、热心助人,好学上进的胡定霞成为他家的常客和编外的学生。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胡定霞得到滕久经细致指点拔擢,开小灶,五年的小学课程,她通过跳级,三年就完成。品学兼优的胡定霞被老师和同学们推选为学习委员、班长。
  当年,农村的女孩儿念书并不时髦。胡家的适龄孩子们为了上学,甚至需要几姊妹拈阄,拈着的上学,没拈上的,就帮着家里干活。等父亲从乡邻们惋惜的眼神中醒悟过来,决计克服一切困难让定霞到盘信镇上念初中时,胡定霞已在家闲居两年。镇上中学的消息带到了村里,学费三十一元,可以慢慢凑,人得赶紧去报到。胡定霞心里象揣着个小兔子,跌跌撞撞跑去镇里,老师问:“你什么民族呀?...”胡定霞紧张,一慌神,随口而出“汉苗族......”这个典故伴随了胡定霞一生,成为她青春转型和人生启航的标志性记忆。
  胡定霞父亲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正确决定。在盘信民族中学,胡定霞遇上了一生中重要的思想启蒙老师龙军秀。师范毕业分配到镇民中工作的龙老师,青春蓬勃、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在龙老师的指点下,胡定霞成绩扶摇直上,成为全年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代表。大姐二姐五妹为定霞不断传来的好消息高兴,时不时借故去往学校看望她,给她零花钱、为她买全家姊妹中最好的衣服,让她鼓足信心搞好学习。龙老师告诉学生胡定霞:“不能局限眼前这些成绩,要设法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会更精彩......”初中毕业的时间转瞬就到了,农村的女孩按照传统已进入谈婚论嫁的阶段。“让姑娘读书是赔本买卖”的滥调又开始在家人和亲人友邻间嘀咕。胡定霞甚至感觉到家里开始有了成年人为年轻人婚嫁小声撺掇的声息。龙老师果断地站了出来,给学校陈述情况,给家里做工作,这孩子品性好,天资好,读书不能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胡定霞最终得到了开明的父亲的支持。祥和宁静的山乡浸润了胡定霞心智,善良厚重的民风濡染了胡定霞人生书册的开篇,清苦清寒淡泊的家风淬炼了胡定霞吃苦耐劳的品性。至今,走过万水千山的胡定霞仍忆着父亲朴实无华的教导:“孩子,出门后再难也不能欺人,要诚实;做事多行善让人,做事要耐得烦、靠奋进......”
  1990年8月,胡定霞作为松桃县盘信镇楼台村建国以来第一个本科大学生,被贵州民族学院录取的通知书到达。整个山村沸腾了!老人们向胡定霞投来爱惜赞许的目光,同龄人们向胡定霞投去艳羡欣赏的眼眸,人们均以结识、交往定霞为荣,都以作定霞的闺蜜友好为幸事,孩子们以胡定霞为明星榜样,想方设法去往胡定霞的家四周玩耍转悠,只为看看四下热闹景象,朝贺胡定霞鲤鱼跃龙门,为胡家家门和村寨的大喜事表达衷心的祝福。
牛刀小试 金子闪光
  1990年至1994年,是胡定霞入读贵州民族学院的时期。胡定霞承袭其一贯的表现,因为勤劳朴实和勇于担当的个性,先后担任班长和中文系学生会主席,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荣誉使胡定霞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使她更明白鲜花和掌声只是代表对过去路径成绩的肯定。未来不定,来日方长,未来不可躺在功劳簿上,仍需满腔热忱、毫不懈怠地服务环境和贡献社会。
  从事学生辅助管理工作期间,一个团委的活动改变了胡定霞的一生:这一天,胡定霞按照惯常的习惯,会同同学将会议室窗帘、桌布、椅子套等物件进行拆换,拟等清洗晾干后再重新安装铺设;在晾晒中的桌椅套,胡定霞认真检查,将内中破损的部分用针线密密地缝合修补;一切停当,会议室簇然如新.......这一切,被学院原艺术系党总支书记、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邰昌培老师看在眼里、记在了心上。邰昌培老师是时年民族学院年高德勋、教育教学经验极为丰富的领军性思想政治工作人物。从1950年从事党的青年工作以来,有幸参加过世界青年大会,受到过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邰昌培老师对党的事业满腔热忱、理想信念坚定,退休后仍心系民族教育事业。他长年在学生宿舍区与师生同吃同住;经常到教室,到宿舍,到学生家中,给学生做思想工作,与青年学生交心做朋友,发现和举荐人才,为他们排忧解难。邰老师以无私付出和执着,深受广大师生员工爱戴,曾多次被评为校级、省级、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邰昌培老师共产党员的情操风范,在校园内外有口皆碑。
  邰老师数十年教育教学经验的直觉告诉他,自己眼前的这个笑靥盈盈、青春靓丽又飒爽英姿的胡定霞,就是一棵好苗子,就是一颗经历风雨历练能长成参天大树,给世界和人间带来浓荫和清凉的好种子。从此,邰老师将胡定霞纳入自己重点培养跟踪的学生范畴。他要对这棵希望的幼苗倍加呵护,让它茁壮成长,让它到大千世界里去展示它的风姿虬劲。
  1994年,胡定霞从贵州民族学院毕业,在学院和老师们的关怀下,她参加共青团贵州省委的扶贫支教团,只身前往当年贵州最贫困落后的麻山、瑶山地区从事乡级行政助理工作。当年的这些个地区,虽有风景秀丽之名,却交通闭塞、山高坡陡,土地石漠化,一切深藏大山深处,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条件极为艰苦。麻瑶连片的紫云、惠水、罗甸、荔波等县区,时年乡镇行政、事业干部长期流失缺编,年轻人不愿去,去了也难于稳定和保留。在“十三五”以前的贵州,但凡在这些区域工作,外来人员能呆下,能逐步适应当地艰苦的生活环境,与群众打成一片,进而推动地方变化发展,就是最大的工作成绩,就是对群众最深的感情。胡定霞在瑶山深切感受了中国贫困之疼。瑶山的工作经历让她明白,教育之路、民族进步地方发展之路,社会进步之路,并无捷径可走,必须全力发展教育,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1995年,完成扶贫阶段任务的胡定霞带着对基层社会深切的体会,从瑶山返回了省城贵阳。先后入职贵州民族学院和贵州广播电视大学,从事教学辅助管理并担任广播电视大学多个全日制专业班次班主任。2000年,胡定霞成为恩师邰昌培领衔的省级课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趋向”课题组核心成员。课题组把研究的重点区域对准了省城贵阳东北的南明、花溪、黔南惠水、龙里等多个县区少数民族聚居、行政区划犬牙交错的地带。当年的这些区域,正迎来新机场通航后航空枢纽初成、区域发展和公共设施滞后,城市配套体系极不对称的时期。随着课题组的调查走访逐步深入,农村教育现状再一次深深地震撼了胡定霞。农村孩子求学的艰难、渴望知识的热忱远远超出了她以前的所有认知。在每天看到飞机起起落落的地方,在省城航空港所在区域约50平方公里的区域,在花溪、龙里、南明等区县交界地,包括秦棋、猫洞、马寨、黄泥哨、大地、下坝、黄泥铺等村寨在内数万村民的孩子,竟没有一所位置合适的中学供其读书学习。孩子们为了坚持上学,就近往返也需要走1到2个小时的山路。最远的龙里县水长乡梅家庄一个往返需要4个小时。早上,东边晨曦初露孩子们就得出门,下午,星光满天才能返家,沿途,都是荆芥丛生的山间小道,稍不留神,就有摔下山崖深谷的危险。学龄前的孩子,要么赤着脚在居民房前屋后野跑玩耍,要么,跟着父母到地里刨土干活,要么,就牵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衣角发呆.....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胡定霞认定自己要做一棵树,做一棵给世界带来清凉和浓荫的大树。在这一带办一所民办学校的想法,从起初的萌生到一遍又一遍强烈地撞击她的心扉、她的理念,这个从童年起始到青春韶华孕育的梦想逐渐清晰起来。她感觉到民族地区教育状况调研带给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坚定了全力办学的意念。梦想被接下来的一件事情彻底点燃啦!听人们说,贵州有个出版战线的退休老同志聂玉明在这片区域的山坡上租地栽种果树,果园建起后,因地制宜在就近的骟牛坡搭板房建了一所学校---劳作科技实验中学。学校建在一片高山台地上,几十颗歪歪扭扭的树桩子接通了学校的电源,一条羊肠小道串起四周十多个村民小组和民族村寨,学校用水靠师生下山肩挑背扛,粮油蔬菜等生活物资得从五六里外的村寨交通点掮运。尽管如此艰难,学校的开办仍给时年边远的几县交界地带孩子们带来了福音,不啻惊雷咋响、石破天惊。这座位于龙里县谷脚镇阁关村大山深处的学校开学第一年,竟招到了来自附近村寨的四十来个初中混成班学生。所谓混成班,是在农村特定区域存在的一种办学形式,因为不能组建建制完整的班级,在一个班里有大大小小不同年龄阶段和学龄层次的学生,教学采取分类教学、轮作和以大代小形式进行。这个消息极大地撼动了胡定霞。胡定霞怀着激动、忐忑、无限景仰的心情走进了这所学校。
  梦想者们总是容易惺惺相惜。
  胡定霞没多久竟成为了这所学校的一名教师......
梦圆林海 筚路蓝缕
  2002年9月,胡定霞正式辞去了公职。
  她从劳作科技实验学校“下了山”,走进了村寨。此前,教育局获悉了胡定霞等一班人在这片地域里的所作所为,建议胡定霞去区里其他地域办学。说,这里是一个死角,不好整,有钱也未见得办得成,何况目前你们八字还没有一撇。陈祖义局长甚至拒绝同意在兴办民办学校的报告上签字......
  有杕之杜,其叶菁菁。熬不过胡定霞和邰昌培老师等一干教育界人士的“软磨硬缠”,在邰昌培书记“胡定霞是能够把人和事业带向光明的人,希望大家一定要支持她”的义正辞严下,分管区长终于同意了她的办学请求,并答应在多方面给予支持。
  胡定霞想在秦棋附近办一所集托幼、小学和初中教育整体完备的学校的想愿,最终变成了大家共同的心声。胡定霞得到了秦棋、猫洞、马寨、黄泥哨等附近村寨村民委员会和学生家长的青睐。时任猫洞村村委会姚树琴书记给村委们挨个做工作,筹划学校选址,优化村寨道路,协调相邻关系等,想用最优惠的办法把胡定霞老师和她的学校留下来。在时任小碧乡乡长梁本贵、人大主席汤锡文、村委会领导吴龙云、张泽学等的一致支持下,胡定霞位于苗坟坡的林海中学终于开始了筹设。学校获得了猫洞村委会旁边一片闲置的原用于仓储和晾晒的荒坡土地使用权,土地以低廉的价格租借学校使用,地上建筑由学校依规划自行建设管理。
  用地问题解决了!胡定霞夫妇办学的大幕由此拉开,梦想终于启航。百废待兴中,困难俯拾皆是。基础建设部分,由村民和当地施工队承担,初步预算30万以上。钱从哪里来呢?胡定霞想到了自己的学生,贵州民族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里,吴腾文、龙一、胡世芝等学生先后到沿海地区谋职发展,小有所成,胡定霞设法和他们取得了联系,电话那头,得知老师正办学缺钱,马上爽快地答应下来。三万、两万、五万,这些带着学生深情厚意和信任寄托的款项,短短几天就汇集到了贵州,汇集到了贵阳龙洞堡那一爿叫苗坟坡的弹丸之地。
  胡定霞多年勤俭工作生活的所有积蓄,学校征集了;先生秦明刚从部队转业拿到的三万元不到的转业费,学校征集了;秦明黔北老家祖居的抵押贷款两万,学校征集了;女儿娇娇的牛奶费,省下了;秦明老家自己名下的牛,卖掉了,甚至猪也提前卖了,哼哼唧唧在窝里的猪仔,也都成为了家人支持他们解燃眉之急的希望......
  2003年秋季终于来到。林海中学迎来了自己的首季招生。
  依托胡定霞积攒的人脉,林海中学第一学期招收到从各地慕名而来的大大小小学生共56个。胡老师和先生秦明看到学生们,发自内心地欣悦。这个初中,最大的孩子竟有二十三四岁,最小的,也有十三四岁,胡定霞夫妇发钱给孩子们理发,让他们清理个人卫生,教给孩子们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养成。
  林海中学学生的来源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一是因为贫穷而辍学再复学的孩子;二是外地流入机场区域的打工一族的孩子;三是当地人家因为距离公办学校距离太远不愿外出,选择就近入学的孩子;四是受到胡定霞美名感召自愿调剂到林海中学进行心理辅导的部分公办学校的孩子。学校的经费来源以学生学杂费收入为主体。当年的收费标准,起初每学期120元-140元不等。胡定霞坚持让孩子们都有书读,不过多增加家庭负担为办学原则。处于现代与传统、文明与落后交织的农村社会,各种情况驳驳杂杂、林林总总。欠费、赊费、缓交、逃费、人情免费时时发生。每年,胡定霞和林海中学将要损耗三分之一左右的应得收入。为了保证学校的正常教学运转,胡定霞和先生费尽了心力。首先是通过各种渠道招聘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入驻林海,发挥专业人才优势。其次,通过共青团、人社、教育等渠道争取“三支一扶”、“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就业见习渠道高校毕业学生参加林海中学教学。最后,胡定霞还通过办学活动的口碑相传,动员家人、学生家长、学生、亲戚朋友加入到林海中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当中来。
  2008年春节,贵州遭遇了百年难遇的雪凌灾害。贵阳龙洞堡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交通完全阻隔。林海中学也遇到了事业发展的寒冬。当年,由于多种因素叠加,全校包括胡定霞在内仅有三名教师在职。天灾无情人有义。三个老师想尽各种办法相互补台、相互理解、默默支撑。春节后的学期,全校从幼儿教育到混成小学班次,初一至初三,各个班级,没有落下一节课、没有让孩子们放过一次羊,没有荒疏孩子们的每一份期待。
  “铁肩负教育,笑脸对儿童”。跟着胡定霞一起从事民办教育9年有余的清镇市穿心小学教导主任王家刚回忆说:“胡校长是一位非常有魄力、有胆识、有眼界的校长,在她的领导下工作,你会觉得非常开心,你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认真备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做好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将备、教、辅、批、评等教学常规工作认真落到实处,做到一丝不苟;同时勇于承担教学以外的其他工作任务,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甘之若饴;我们下午放学后站在讲台上,晚自习时站在讲台上,周末站在讲台上,认真辅导学生,只要学生们有需要,我们就会不计报酬地付出,这一切都源于对学生的爱,对林海中学不舍不弃的责任!在林海中学7年,我们始终关爱这里的每一个孩子,常与孩子沟通,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绩、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变化,课上“严肃认真”,课下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这是穿心小学教务主任王家刚在得知有关机构采访林海中学办学经历后,专门辟出时间,一字一句地介绍自己和同事们在那里工作情形的话语。
  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是现代社会人事管理和人才工作的刚性原则。林海中学有事业、有温情,欠缺的却是待遇。林海中学老师的待遇仅相当于其他学校的三分之一左右,但老师们从不给学校、也不给胡定霞校长谈待遇,他们来到这个学校,胸中有一团火,有一团燃烧自己照亮环境,照亮他们眼目所及的乡亲们的希望、孩子们梦想的火,他们心里也有一杆称,这杆秤称量得出世间上的一切万千世相、芸芸众生,孰轻孰重,孰得孰失,他们清明在躬、高下立判。
  林海中学学生最多的时期,小学初中有近400人,学龄前儿童有近200人。由于所处地域特殊,混成班现象经常发生,胡定霞坚持有教无类、一视同仁,这给从事教学的老师提供了舞台,也对如何提升教学质量提出了要求。理论与现实的悖论是,因为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能够提供的条件有限,教职员工稳定性堪忧;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基础薄弱,尖子生少,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向逐步显现;经费自负盈亏,学校收费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且减免缓占比高,能够整合的财力捉襟见肘。
  学校开办初期,为了确保给老师们发出数额不高的工资,胡定霞丈夫秦明从2002年始,坚持每天在工作的公交公司接两个班上,每天从清晨六点过干到夜间十一点,周而复始近5年。多上一个班,可以解决两个老师的基本工资收入,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挽留老师们。这是胡定霞丈夫秦明朴素的心愿,也是学校初期生存运转的基本逻辑。林海中学的存在和发展,依托的是梦想、责任、良知、道义。胡定霞说“只要能让学生就近入学、接受教育,只要能为家长们、留守孩子们解决实实在在的归属问题,再困难,我们也要想办法坚持下去......”
飞雪迎春 山花烂漫
  胡定霞办学的故事和她夫妻俩为信念坚守的美名不胫而走。苦寒淬炼,梅花香远。馥郁吸引了与他们想法相似的另一群人。
  2009年,中国民主同盟贵州省分支机构的领导和盟员们闻讯走进了林海中学。时任省民盟秘书长范祖燕代表民盟对林海中学进行考察了解,范秘书长被林海中学、胡定霞夫妇的教育创业精神折服。这一年,由省人大原副主任、省民盟原主委顾久先生亲自担任介绍人,胡定霞成为了民主同盟南明支部的一名盟员。顾久、何力等省领导,支部其他盟员向胡定霞和林海中学提供了毫无保留的信息支持和多方扶持。顾久欣然同意担任学校的名誉校长,并经常到学校给学生们作德育报告。民盟的支部活动有幸经常在林海中学举行,更多的社会贤达和友人知道了林海、走进了林海。林海中学迎来了事业发展的新阶段。
  胡定霞因地制宜,引进陶行知生活教育体系,对学校的教育思想和办学路径进行全面优化提升。走“农教科教”路径,把“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一门技术”定位为学校的办学发展方向,“基础教育”与“生活教育”并轨。胡定霞按照生活教育体系思路,还把健全人格和独立生活能力、创造力的培养作为学校的要务,在教学特色和品牌创建上开展了大胆的创新尝试。健全了学校的手工室,配置了各种手工材料,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各类绢花、绣十字绣、民族刺绣、制作绣花配饰;学习插花艺术、缝纫;创建学校种植基地和养殖基地,先后开展香猪、七彩山鸡、竹鼠、新西兰肉兔等养殖试验及管理实践;还组织学生进行各季蔬菜、药材等从种子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销售等一条龙的试验教学活动。林海中学在区、乡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发了从幼儿到中小学生活教育的完备体系。林海中学幼儿部,每个月会组织孩子们开展发豆芽、孵小鸡等形式活泼的系列活动;小学和中学部的孩子,则会教授手工、做饭、包饺子、做汤圆、整理内务、个人生活习惯培树等等......梅花香自苦寒来。胡定霞在特定区域的教育创业、办学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先后多次被花溪区、南明区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评定为优秀民办学校,并被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批准为贵州的“陶行知实验学校”。
  2013年,贵阳龙洞堡片区因为城市建设扩围,全面进入拆迁时代。林海中学位列其中。按照拆迁办的测量和政策比对信息反馈,胡定霞夫妇和林海中学可以获赔1000余万元。这个钱,当年可以在贵阳城区中心地段购买十套以上漂漂亮亮的住房,也可以做其他打算,一家人过上轻轻松松、无忧无虑的清闲日子。对于突然到来的好事,村里相处多年的乡亲和好心人们纷纷解劝胡定霞夫妇,学校不用办啦,先拿着钱再慢慢看吧。胡定霞和先生犹豫了。奋斗的岁月,匆匆忙忙,以苦为乐,那么艰辛却一直心怀朝阳,没有来得及仔细掂量过,到底心中憧憬的是什么?想愿的是什么?此生为什么而活着?......
  几天以后,心怀不定的胡定霞信步来到离学校不远的一座山丘上,学生的母亲们还在劳作。道不尽的尊崇和感恩里,唠嗑言轻意远,孩子母亲们满心的不舍和对师者的深深爱戴、景仰溢于言表。胡定霞竟不住满眼泪流。胡定霞没有想到,自己和伙伴们在这片土地上的耕耘、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去的变化,早已深深地植入这里的一山一水一木,学校和她的家庭、家人,已经是这里尊贵的主人和须臾不能或缺的重要存在......胡定霞豁然开朗。她和先生下定了决心,不要拆迁补偿款,希望政府权衡综合情况,为他们重新规划建设一所能解决当地孩子读书的学校。在时任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等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林海中学的重建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妥善的划地安置,林海中学又获得了重生!
  胡定霞,从劳作科技实验学校走向林海中学,从老校区到新校区,从起初的志愿服务性质的教学到逐步地有工资、有规范稳定的教学秩序,到吸纳王家刚、王永健夫妇等心怀梦想的老师群体加盟,人换了一茬又一茬,接力棒交了一棒又一棒。胡定霞及其夫妇但问付出,不计收获。在林海中学工作过的所有自愿者、教师、员工但问付出,不计收获。没有人奢望林海中学能给予大家什么,给与多少,为大家创造什么成长的条件和可能,所有的人却都异口同声把自己在林海的经历,在林海的所思所悟所感,在林海的付出和担待,作为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青春岁月最值得回味的荣誉。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因为这样的经历,因为对孩子们的爱,因为孩子们的爱和感恩,他们快乐!......
  邹启江老师是被胡定霞夫妇用一辆白色的面包车接到学校的应届师范学院毕业生。2016年的学校驻地小碧乡马寨村,偏居一隅,道路千回百转,建设改造工程此起彼伏,办学仍处于城乡规划调整以后的恢复期。学校招生、办学、后勤保障均面临不少的新问题和困难。但是,邹启江说,既然选择来,就不是来坐享其成的,办法总是会比困难多的。如今,加入胡定霞团队的他已和这里的山水斯民融为一体。当地政府还为单身汉的邹老师安排了保障性住房。初心不改,岁月如歌。现已是林海中学副校长的他,因为办了教育当了“校长”,黔西南老家的弟男子侄们也纷纷寻声来到贵阳,在这里完成小学、初中的教育,并通过这里走向高中或卫校、护校等职业技术学校。邹启江校长自豪地说:“要让荒山成林,让贫瘠的土地长满五谷,总是需要一些植物先腐烂并屯积在那里......”。
蒙以养正 春华秋实
  胡定霞坚守林海中学20年,航空港日益繁忙,万家灯火,城市的繁荣喧闹仅在咫尺之间。然而,这些却不是她的想愿。她平日一丝不苟做管理,周末就看书充电,含饴弄孙,和先生和校工们一起栽花种菜,深情感受这片土地的脉动、歆享城市和时代赋予自己的每一分进步收获。
  如烟往事袭上心头。2004年,因长期劳累,胡定霞急性阑尾炎发作。学生、家长和老师们抬着她走山路,赶马车,辗转把她送到贵州省人民医院急诊。3000元住院费交不上,丈夫押下工作证、身份证、士官证仍尴尬无效,闻讯赶来的高校的同事们慷慨解囊,终于为她的一家解了燃眉之急。住院时,十多名学生代表相约从猫洞村步行12公里到244路公交车终点站,再乘车前往市区,只为到医院看一眼生病的校长。出院后,学生家长们嘘寒问暖,杀老母鸡给校长改善生活,把最好的营养品送到她的床头......时隔多年,胡定霞仍记忆犹新,那些宝贵的、平常的、温暖的点点滴滴,鼓舞着她的行程,催促她提示她一辈子扎根这片热土。
  林海中学先后走出去了5000多名毕业生,学校是孩子们共同的家园。双休、节假日都是孩子们拜望胡定霞校长和她一家人的时机。徐梅、任江琴为胡校长买来合体的衣服,硬要老师马上换上,让她们看看老师“青春”的样子。王丹、杨琴、姚润芝等从工作的医院、学校岗位预约前往,就是想陪老师一家好好聊聊家常,就是想为胡定霞女儿、幼儿园长秦曼琴楠可爱的大胖小子送去美好祝福,就是想和他们一起热热闹闹吃顿饭,再见见她们共同的“秦叔”,再学学“秦叔”的低调,听听“秦叔”的夸奖和对工作的忠告。学生姚秋燕、覃世银家庭很困难,学校免除了他们的学费,并帮助他们搭接与油榨街派出所郭警官等爱心人士的帮扶关系,孩子们终于顺利渡过了最为困厄的青少年时期。学生唐新年、王兴斌、李伟伟等家庭收到了政府拨付的拆迁征地款,他们的家长主动找到胡定霞一家说,学校如果有困难,我们手上有钱,只要老师开个口,讲一声就行。好些当年困难家庭的孩子因为免除学费得以完成初中教育,如今已成家立业的他们,又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学校,交到了熟悉的校长那里。胡定霞知道每家的底细,就用当年给学生家长们讲话的语气给年轻的家长们开玩笑说,你家“富二代”的学费,这次可是要全额交啦哈......
后记
  林海中学的办学实践还在不断延续。在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壮阔时代背景下,我们的耳畔不由得再一次回响起陶行知先生“乡村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大计。办得好,能叫农民上天堂;办得不好,会叫农民下地狱”的时代叩问。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在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培养好一个农民孩子、改变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都将是颠扑不破的道理。农村教育,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更是推动乡村振兴和解决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矛盾的根本。每一个社会工作者、教育管理者、从业者,当有这样的自觉、紧迫与远见。
  胡定霞说:“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准备把学校办成集幼教、青少年教育、失地农民培训、养老赡养等的综合基地,尽量填补这里农村的空白,让农民和他们的子弟过上富足幸福有尊严的生活......”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