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预告丨海南大学法学院2026年研究生招生宣传
为帮助各位考生和家长更全面地了解海南大学法学院,海南大学法学院现参与中国教育在线·掌上考研于7月16日举办的直播活动,刘政老师将与大家相约云端,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为各位详细解读海南大学法学院招生政策、特色专业、师资力量、人才培养优势等内容,并为各位考生及家长答疑解惑。
具体内容如下:
直播时间
7月16日10:00-11:00
主讲人
刘政
直播主题
1.学院基本概况
海南大学法学院历史积淀深厚,1983 年原海南大学成立时设法律系,1988 年成立法学院。2007 年原海南大学法学院和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法律系合并,成立新的海南大学法学院。2022 年 7 月与纪检监察学院合署办公,2025 年 1 月恢复原名。学院秉承 “海纳百川、大道致远” 的校训,全体师生以此为铭,博学笃行,勇攀高峰,共创辉煌。
法学院现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有法学、国际法两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法学学科于 1984 年招收首届法律专科生,1988 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国际经济法专业),1992 年获法学学士学位授予权,1998 年获诉讼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 年获民商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 年获经济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及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06 年获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 年获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9 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4 年增设国际法本科专业并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
2.学院特色专业及优势学科介绍
法学院立足海南自贸港,以服务自贸港法治建设和国家战略为目标,形成了国际经济法、民商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等多个研究方向,涵盖了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等研究领域。法学学科实力强劲,2008 年法学本科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三批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2019 年获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97 年诉讼法学科获批省级重点学科,成为海南省第一个文科省级重点学科,后续多个学科陆续获批省级重点学科,2017 年获批海南省特色优势学科,2021 年获批海南省特色重点学科,2016 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 B 等,2020 年第五轮学科评估更上一层楼,在中国 “软科” 排名中位列第 18 位,进入全国法学学科前 10%。学院正凭借自贸港区位优势快速发展。
3.学院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84人,其中专任教师71人,教授27人,副教授2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1人。拥有国家级人才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全国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百名专家3 人,海南省“515 人才工程”专家4人,南海名家等省级人才多人。此外,建有11个科研创新团队,“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律创新团队”入选海南省优秀人才团队;民法学教学团队获批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法学教师团队获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团队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
4.学院人才培养优势
法学院拥有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海南省南海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海南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海南大学更路簿研究中心”,海南省重点新型智库“海南大学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院”等多个科研平台。近五年,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5项(含重大招标项目1项,重大专项1项),省部级纵向课题66项,横向课题150项,到账科研经费2400余万元,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6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30项。
法学院构建了涵盖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在硕博培养方面成效显著,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与优势:
在博士培养层面,依托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聚焦自贸港法治建设、海洋法等国家战略领域,培养具有深厚学术功底和原创研究能力的高端法治人才。博士生导师团队实力雄厚,包含国家级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顶尖学者,近5年指导博士生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课题研究,产出一批高水平成果。
在硕士培养层面,拥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覆盖理论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国际法学等多个二级学科方向。推行“学术导师+实务导师”双导师制,同时聘请120位法律实务部门专家担任实务导师,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此外,学院通过承办模拟法庭竞赛和高端学术会议,为硕博研究生搭建了与国内外知名学者直接交流的平台,培养了一批具备国际视野、能服务自贸港国际化法治建设的复合型人才。学院毕业生广泛分布于立法、司法、学术研究等领域,成为海南自贸港法治建设的骨干力量。
观看方式
本次直播咨询会面向考生免费开放,考生无需下载安装应用、注册等程序便可直接观看院校直播,并与老师在线互动、沟通。各位考生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海南大学法学院直播间:

(实习编辑:刘雨萱)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