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是烽火岁月的精神号角,是革命历史的鲜活注脚。为深化青年学子对革命历史的认知,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在庆祝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石家庄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晋察冀日报抗日红歌篇”暑期社会实践队,以挖掘《晋察冀日报》所载抗日红歌的深层内涵为核心,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文化探寻之旅。
为系统挖掘这些红歌的历史价值与精神力量,实践队员们进行了扎实的文献梳理工作。他们以《晋察冀日报》为切口,系统梳理刊载的抗日红歌及相关报道、评论、原始歌谱,逐字比对旧报中的记载,细致考辨歌曲的革命历史背景与红色精神底色。经过数日的梳理与研讨,37首红歌的历史图景日渐清晰。基于这些前期梳理与后续实地采集的素材,团队还计划创作主题视频,以创新性视听语言为桥梁,将报刊中尘封的记载转化为生动音频,让更多人能够透过红色旋律,回望那段救亡图存的峥嵘岁月。
7月11日,实践队踏上实地考察之路。队员们来到平山县南滚龙沟村——这里不仅是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乡,更是《歌唱二小放牛郎》的诞生地。在王二小墓前,氛围庄严肃穆,两名队员深情讲述了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将日寇引入八路军埋伏圈、最终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随后,朗诵了纪念诗歌,并齐声高唱《歌唱二小放牛郎》,歌声在山间回荡,传递着对少年英雄的无限追思与崇高敬意。
走访过程中,实践团与驻村书记、妇联主任、宣传委员及村民深入交流,抢救性记录了大量口述史料。从王二小童年机智斗敌,到乡村传承英雄精神的创新实践,从红色教育活动常态化开展,到“二小志愿队”赋能乡村振兴,历史细节与时代传承交织,让英雄形象从史料走进生活,成为指引奋斗的精神灯塔。这些鲜活的细节,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让红歌背后的历史场景愈发真切。实践队还前往当地档案馆,查阅了《晋察冀日报》相关原始报页、红歌传唱场景的历史照片等珍贵资料,通过泛黄的影像与文字,进一步佐证了红歌的传播轨迹与时代影响。
从红歌里的革命记忆,到王二小故乡的精神寻根,实践学子用脚步丈量、用双手挖掘、用真心感悟。这一路,红色基因不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是化作墓前的哀思、走访的触动、研讨时的热忱。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更是一次青春与信仰的相遇,让红色精神在年轻的胸膛里,再次蓬勃跳动,成为青春前行路上最亮的光,照亮脚下,也照亮远方。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