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佳木斯大学:问道铁人之城 将铸魂育人的精神密码带回“佳”
2025-03-26 11:31:00
佳木斯大学
  在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探索中,“如何将红色基因融入育人实践?”“如何以地域精神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月19日至20日,春风卷挟着松嫩平原的泥土气息,校党委副书记刘文军率由统战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组成的一行7人联合调研组跨越松嫩平原,开启了一场以“寻访油城、致敬铁人,感悟大荒魂”为主题的研学之旅。
  从全国高校传承弘扬大庆精神的重要阵地——大庆师范学院,到以铁人精神铸魂育人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东北石油大学,再至传承北大荒精神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调研组受到三所高校党政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同仁的热情接待,通过实地探访、座谈交流、沉浸体验,寻求思政教育改革的创新灵感与思路。这场跨越三校的对话,既是对龙江优秀精神的溯源,更是为新时代铸魂育人工程注入实践智慧的破冰之行。
  探寻红色文化基地,体悟“大思政课”建设经验
  3月19日中午,调研组首站抵达大庆师范学院,并深入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调研交流。刘文军对大庆师范学院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对本次调研的目的、主题和预期成效等作了说明,并向与会领导和大庆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同仁发出了诚挚的邀请。大庆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刘迪结合大庆师范学院发展历史、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等基本情况,重点介绍了学校深入挖掘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特征,探索建立教育基地、开设特色课程、营造育人文化、打造思政队伍,构建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做法。
  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海亮就对方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学院学科科研特色等工作进行了介绍。大庆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吉芬以“老精神,新大庆”的年度主题为引,揭示了学院拥有的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与“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关联。大庆师范学院作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的承担者,以“服务是根基,研学路线是特色,课程研发是灵魂”为核心逻辑,通过“四季精品路线”和七种教学模式,为全国思政教师提供了优质的研修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心构建的“理论+实践+情感”三维浸润模式,既体现了“大思政课”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的理念,也为思政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提供了实践经验。
  座谈交流中,调研组边听边记并询问详情,会场始终洋溢着真诚、融洽的氛围。当获悉大庆师范学院获批教育部2025年度红色文化弘扬基地时,调研组表示了祝贺。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主任王春刚赞叹道,红色文化弘扬基地是大庆师范学院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结出的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大思政课”建设的突破与创新,承载着爱国奉献、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暮色渐沉,调研组转视窗外,远处抽油机的剪影在晚霞中起伏,就如同永不停歇的精神叩拜。
  寻根石油会战史,解码“铸牢”教育实践路径
  20日上午,调研组赴东北石油大学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等内容开展专题考察调研,旨在学习借鉴东北石油大学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了佳木斯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体系,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促进校际协同合作。东北石油大学党委副书记高洪峰及宣传部、统战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庆精神教育研究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和相关人员参加调研交流。
  座谈会上,东北石油大学宣传部、统战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的顶层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及实践育人成果。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点介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的建设经验,建立的“理论教学+网络平台+实践体验”三位一体教学模式,通过优化学时和学分设置、创新案例教学、线上线下结合、校内外资源整合等举措,构建起融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特色课程体系。
  双方还围绕思政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创新、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佳木斯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宏介绍了佳木斯大学在总结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文化长廊、主题教室等特色平台,构建了“一园一廊一室”育人场域,形成了“五维育人”工作格局。东北石油大学的领导和同仁表达了来佳木斯大学考察学习的意愿,王宏诚挚地发出了“待到松花江开时,相聚东极校园共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邀请。双方一致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在课程资源共享、教学案例库共建、教师研修互访、科研项目联合申报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探索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创新路径。
  调研期间,调研组参观了东北石油大学大庆精神育人展馆。这座承载着新中国石油工业史诗和讲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孕育生成、并一直砥砺“东油人”奋进的展馆焕然一新,以五部曲铺陈百年风云,每一寸“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精神内涵的展示都在感染着调研组的每一位成员。王海亮向身边的青年教师深有感触地说: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最生动的思政教材,作为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善用之。
  踏访黑土粮仓,共绘北大荒精神的时代图谱
  20日下午13时,调研组走进与共和国垦荒史同龄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彦彦引导陪同参观校园和展馆。
  在北大荒精神展示馆,随着讲解员指尖划过斑驳的老照片,沉睡的岁月渐次苏醒——1947年,毛泽东主席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批示墨迹犹湿;1956年,十万官兵踏雪开荒的号子如在耳畔;1978年,知青们手捧《垦荒日记》的年轻脸庞泛着微光。
  在校史馆历史长廊前,讲解员动情讲述。1958年,十万复转官兵以犁为剑,在“棒打狍子瓢舀鱼”的亘古荒原上,筑起中华大粮仓。北大荒精神是黑龙江垦区人民在七十余年开发建设中,用青春和汗水铸就的精神丰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拓荒者们以不畏艰险的奋斗意志、敢闯新路的开拓勇气、胸怀家国的大局观念、不计得失的奉献品格,将亘古荒原建成了国家粮仓,创造了人类垦殖史上的奇迹。作为与垦区血脉相连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始终是这片精神沃土的播种者与耕耘者。当走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建三江农场的影像墙前,调研组成员长久驻足。“中国粮食!中国饭碗!”佳木斯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文军情不自禁,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脱口而出,调研组脑海中浮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捧起一碗大米细细端详的神情,与展馆里王震将军当年勘察荒原的远眺,营造出跨越时空的独特意境。
  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双方举行了座谈会。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党委副书记张亚志出席座谈交流会。调研组被“北大荒精神三维课堂”——田间地头的“劳动教育课”、粮仓码头的“国家安全课”、垦殖遗迹的“奋斗美学课”所打动,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十六字箴言化作可触可感的育人场景。“北大荒精神是我们龙江人共同的精神瑰宝,佳木斯地处北大荒垦区的核心区,未来,双方可以在研修工作中协力共创,共同打造北大荒精神思政教师实践研修的金牌课程”,刘文军感慨道。与会领导和教师纷纷表示赞同,这场持续两小时的思维碰撞终在一片希冀祥和的氛围中画上圆点。
  以精神之炬,照亮育人新征程
  两日的研学之旅,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政教育交响,大庆的石油钻塔、农垦的万顷良田、三校的思政课堂,共同谱写着龙江大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壮美和声。返程途中,调研组在高铁上展开热烈讨论。
  “这趟调研可不能还没有到家就完事了,我们要以‘跳出佳大看佳大’的视域,真真正正地把学到的东西转化为今后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刘文军望着车窗外疾驰而过的白山黑水,目光灼灼地说道。
  ——要把三所学校的育人资源好好整合起来——就像把珍珠串成链子,让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和东北抗联精神真正联通课堂内外,把龙江大地上的真问题变成课堂里的活案例,把思政育人踏实地写在黑土地上。
  ——要总结凝练佳木斯大学自己独特的铸魂育人成绩和经验,挖掘佳木斯大学“三根”育人精神的深刻内涵,加强研究阐释,将“三根”育人精神注入师生协同育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色课程体系中。
  ——要进一步放宽眼界、解放思想,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素质本领,与学校党委提出的改革创新、力争上游的举措与目标同向同行,鼓足干劲、奋发进取,为开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贡献力量……
  点点感悟在碰撞中裂变,汇聚成推动改革创新的条条措施和办法。
  青年教师张金鸽、孙越颖、王佳旭表示,大庆市三所高校的“思政智慧”给予他们深刻启迪,作为一名龙江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学习践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龙江优秀精神,将铁人精神的“创业基因”、北大荒精神的“拓荒品格”融入自己讲授的思政课程中。
  此刻,松花江的春水正破冰奔涌,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们如这江水一般,向着民族复兴的壮阔海域浩荡前行。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