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蓝闪耀冰城,育人与服务同频共振——哈尔滨学院打造志愿服务育人新高地
在哈尔滨,活跃着一抹亮丽的“志愿蓝”。哈尔滨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们,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融入行动,在服务社会中历练成长,生动展现了高校育人与服务社会的融合成效。
在重大活动中锤炼成长
哈尔滨学院将国际性、国家级大型赛会作为锤炼学生素养的“实战课堂”。
亚冬会的中坚力量。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上,284名哈院学子投身服务,从庄严的火种采集仪式,到全程火炬传递,再到冰雪大世界分会场的精彩呈现,处处可见他们的身影。人工智能学院徐宝勇同学累计服务超过1300小时,食品工程学院李志强在寒风中精准引导,展现了“青春无惧风雪”的担当。志愿者们化身文化使者、主动承担翻译工作,向国际友人推介麦秆剪贴、烙画葫芦等非遗技艺,有效促进了文化交流。

马拉松的“金字招牌”。 在哈尔滨国际马拉松中,哈院“蓝马甲”是可靠的代名词。从2016年的303名“新兵”到2024年的511名师生坚守48个岗位,学校连年获“优秀组织奖”。凌晨2点的集结是常态,外围引导、补给运输,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汗水。“能让世界看到哈尔滨的热情,手上的血泡都是勋章!”同学们的心声,道出了服务赛事对意志品质和沟通能力的锤炼,也成为城市文明的生动注脚。

在扎根基层中深化实践
服务的舞台不仅在聚光灯下,更在广阔的基层田野与社区街巷。学校精心设计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青春动能。
“三下乡·返家乡”是行走的国情课堂,学校将社会实践作为关键育人载体。截至2024年暑期,累计派出289支实践团队、3000余名师生,足迹遍及全国13省28市,服务基层群众超1.2万人次。2023年“守护童年”实践团跨越13省市28乡镇,创新“文化课程+兴趣拓展”模式关爱500余名留守儿童,获哈尔滨市社会实践示范团队一等奖。
“青春之梦,守护非遗之光”,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哈院智慧”。在非遗传承一线,志愿者们深入泸州毕六福油纸伞博物馆、河南登封等地调研推广油纸伞、木版年画等非遗技艺,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生机。
用专业赋能社区治理,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学校以雷锋精神为指引,深度融入社区治理。创新打造的“I创精英”志愿服务队,发挥专业优势首创“121”公益服务模式(1支队伍聚焦社区党建+治理+服务2大核心,形成1套可持续方案),提供智慧解决方案,打造了校地共建的知名品牌。“青春红丝带”“冰城之光”禁毒等专业队深入10余个社区,用真实案例普法宣教。近五年百余次社区服务惠及群众超万人次,提升治理效能与居民幸福感的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国情社情的理解与实践能力。

响应国家召唤书写担当
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淬炼成长。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学校将西部计划作为重要育人平台,健全机制,上百名优秀毕业生已扎根西部教育、医疗、乡村建设一线,将青春汗水倾注于边疆和欠发达地区发展,以行动诠释家国情怀。

科研与志愿的深度融合,守护绿色家园。依托省重点实验室、湿地研究院等平台,构建“科研支撑+志愿服务+社会宣传”生态服务模式。志愿者深度参与湿地日、湿地节等活动,担任专业讲解员,深入社区科普,将科研成果通俗化。省、市林草局赞誉其为守护寒地湿地的“青春哨兵”。

热血传递生命之爱。从2016年“献血车进校园”到2024年“热血迎亚冬”,无偿献血已成校园爱心品牌。近千名师生挽袖奉献,众多志愿者保障组织,汩汩热血汇聚冰城暖流,彰显社会责任与奉献精神。

哈尔滨学院的青年志愿服务,已成为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和亮丽名片。学生在服务国际赛事中提升素养拓宽视野,在扎根基层中厚植情怀锤炼能力,在响应国家号召中坚定信念勇于担当,在守护生态奉献热血中彰显责任。这抹跃动的“志愿蓝”,是冰城温暖的底色,更是哈院学子成长成才的生动写照。未来,哈尔滨学院将继续深化志愿服务育人内涵,引导青年学子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绽放更加绚丽的青春光芒,为社会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