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盛夏,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北大荒精神宣讲团的青年学子们,踏上了一段跨越千里的精神寻根之旅。他们追随王震将军开发北大荒的足迹,辗转哈尔滨、鸡西密山、八五〇农场、红兴隆、建三江等地,累计行程逾2000公里。在历史的回响与现代的壮阔图景中,他们探寻北大荒精神的历史根脉与时代价值,用心解码“北大仓”丰收奇迹背后的精神密码。
触摸历史:荒原上的精神原点
行程的核心,是走进那段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的拓荒史诗。在北大荒博物馆、红兴隆博物馆、八五〇军垦开发纪念馆、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北大荒齐齐哈尔博物馆,同学们能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扑面而来。各场馆内斑驳的农具、泛黄的照片、感人的故事,无声诉说着垦荒战士、转业官兵、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燃情岁月。站在八五〇农场高产创建展示区,王震将军曾在这里点燃军垦第一把荒火,同学们凝视着这片土地,仿佛穿越时空,真切感受到第一代拓荒者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亘古荒原上,如何凭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惊人意志,开始了改天换地的壮举。
密山老校区旧址是八一农大人的精神家园。值此学校建校67周年之际,宣讲团专程前来“寻根”。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学校建校45载的艰辛与荣光。同学们参加了缅怀老校长王震将军的仪式,聆听老校友们动情讲述那段“边开荒、边建校、边生产、边教学”的峥嵘岁月。在青年水库,大家仿佛看到王震将军带领师生和当地群众手拉肩扛、热火朝天兴修水利的场景,深刻体悟到“困知勉行、积厚成器”的校训背后,是老一辈农大人与垦区人民患难与共、无私奉献的生动写照。历史的现场,让“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北大荒精神,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沉甸甸的力量,烙印在每位成员心中。
感受当下:科技赋能的新时代华章
历史的回响尚未消散,宣讲团的脚步已踏入展现北大荒精神时代活力的现代农业前沿。
在被誉为“天下第一场”友谊农场的10万亩标准化农田,万亩良田如碧海般铺展,智能农机精准作业,无人机高效植保,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一幅现代化大农业的壮美画卷令人震撼。在北大荒农机博览园里,陈列着从“人拉肩扛”到“科技种田”的钢铁见证,无声诉说着垦区从“刀耕火种”到智能化大农业的历史性跨越。同学们深刻理解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如何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则是现代农业科技的集成高地。先进的种植模式、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代表了农业未来的方向。在这里,宣讲团成员们通过实地观察和与技术人员交流,直观感受到科技创新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驱动力。在徐一戎寒地稻作文化基地,“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先生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垦区、潜心科研、攻克寒地水稻高产难关的感人事迹,更是让同学们深受触动。他的科学精神,正是北大荒精神中“勇于开拓、甘于奉献”在科研领域的璀璨结晶。这片昔日靠人力开垦的土地,如今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正是北大荒精神在新时代最生动的演绎——为国家粮安贡献最前沿的力量。
青春共鸣:感悟与担当的觉醒
千里之行,是一次深刻的沉浸式思政课,更是一次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宣讲团成员们边走边看、边听边讲,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迸发出强烈的共鸣与思考:
历史现场的震撼与共情:“站在当年垦荒队员住过的‘马架子’前,摸着他们使用过的简陋工具,我才真正体会到‘艰苦奋斗’四个字沉甸甸的分量。”农学院学生麻新鹏感慨道,“那种在极端恶劣条件下,为了国家需要义无反顾、战天斗地的精神,穿越时空击中了我,让我明白了我们今天的富足从何而来,也更懂得了肩上的责任。”
科技力量的冲击与自豪:在七星农场国家级科技园区,看到智能温室控制系统,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学生王子铭激动不已:“书本上的‘智慧农业’在这里变成了现实!老一辈靠的是人拉肩扛,我们这代人则要用知识和科技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这种从‘人力’到‘算力’的转变,正是北大荒精神‘勇于开拓’在新时代最酷的体现!我为能学习和投身这样的领域感到无比自豪。”
精神内核的认同与升华:“以前觉得北大荒精神是历史课本里的概念,”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季可心深有感触,“但这一路走来,从老垦荒队员的讲述,到新一代农场职工科技兴农的实践,再到眼前望不到边的丰收田野,我看到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基因一直在传承。无论是过去开荒戍边,还是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北大荒人始终把国家需要放在首位。这份担当,就是我们青年一代最需要汲取的精神养分。”
使命担当的觉醒:“站在万亩大地号田埂上,风吹稻浪的声音,仿佛就是这片黑土地最深沉的诉说。”农学院学生岳佳琦动情地说,“我们解锁的不仅是丰收的‘技术密码’,更是几代人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铸就的‘精神密码’。作为八一农大学子,传承和弘扬北大荒精神,用我们的所学所知服务这片土地,保障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就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
续写新篇:让精神之火生生不息
指导教师李启涛在行程即将结束时总结表示:“这次千里行程,让同学们在历史的现场触摸精神的原点,在时代的浪潮中感受精神的升华。北大荒精神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融入黑土地血脉、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蓬勃力量。”
带着沉甸甸的收获与炽热的情感,宣讲团成员们踏上了归程。他们不仅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素材,更将北大荒精神的火种深深植根于心。下一步,他们将精心整理见闻与感悟,打磨宣讲内容,用更鲜活的故事、更接地气的方式,将这段寻根之旅的震撼与思考,将北大荒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的勃勃生机,传递给校园内外的广大青年。他们立志以“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的精神,在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贡献青春力量,续写属于新时代的“丰收奇迹”。那千里沃野上翻滚的金色稻浪,正是北大荒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最美见证。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