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佳木斯大学、黑龙江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2025年全国思政课教师暑期实践研修暨黑龙江省思政课第十片区共建活动在佳木斯大学圆满结束。来自北京、河北等省内外7所高校的40余名思政课教师齐聚佳木斯大学,进行了为期7天的实践研修之旅。学员们沿着总书记的考察足迹深入龙江大地,通过现场教学、实地参观和亲身体验等形式,深刻领悟新思想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
一、集结龙江:开班启程,思想伟力引航向
8月5日下午,开班仪式在主楼八楼多功能厅举行。佳木斯大学党委书记武瑞,黑龙江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陈文斌,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哈尔滨师范大学)副主任、黑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和研修基地主任、黑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苏泽宇,全国高校名师工作室(北京师范大学)主持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熊晓琳等出席仪式。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海亮主持仪式。
武瑞在致辞中指出,学校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指引,深度挖掘地域特质与自身优势,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发展。学校将以此次研修为重要契机,积极推动区域内思政教育的协同共进,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思政课格局,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强大合力。
陈文斌在致辞中表示,本次研修活动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重要举措,希望学员们能在实践研修中做求知者、探究者、推广者和表率者,不断为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苏泽宇宣布研修班正式开班,并向伊春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主任郭玉莲授班旗。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莉莉作为学员代表发言,她表示:全体学员将以此次研修为契机,带着问题学、结合实践悟,深入探寻总书记考察足迹中的思想印记与实践启示,让党的创新理论和创新成果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开班仪式后,熊晓琳教授以“山河回响——红色音乐经典中的抗战精神”为题开展专题讲座。时值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她通过《松花江上》《旗正飘飘》等红色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解读,带领学员们在旋律中重温抗战岁月,共唱革命红歌,感悟中华民族在危难中凝聚的磅礴力量,为研修活动注入了深刻的历史厚重感与精神感染力。
讲座结束后,参训学员前往佳木斯大学校史馆,了解学校从1947年合江军区卫生学校起步,发展成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的历程。
二、感悟龙江:足迹深处,思想伟力见真章
在实践教学环节,学员们深入佳木斯地区红色遗址、民族村落、田间地头和生态湿地,在历史回响、文化交融、科技赋能与绿色发展中,深切感悟思想的力量与时代的脉动。
红色篇·赓续革命血脉,火炬代代相传
实践教学首站直抵精神高地。在佳木斯市东北抗联雕塑馆,学员们于馆前聆听讲解,回溯抗联将士的峥嵘岁月与不朽精神。步入馆内,一件件充满力量的雕塑作品,无声诉说着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李平馆长慷慨激昂的讲解使“抗联故事”成为“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参观结束后,全体学员庄严宣誓,铿锵誓言彰显了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决心。在佳木斯市合江省政府旧址博物馆,泛黄照片与详实讲解铺展革命历程,现场阐释的“东北小延安”精神,让学员们深刻体悟胜利荣光的厚重,笃定了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
足迹从城市延伸至乡村。在桦川县会龙村红色教育中心展览馆,学员们通过张闻天三下会龙村的历史,回溯了当地土改运动的历程,体悟其民生分量与历史意义。展馆内,村民捐赠的旧农具,诉说着村庄新生的历史轨迹。带着这份历史的厚重,学员们又踏入“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的桦川县星火村。这里蓬勃的发展活力扑面而来。现场讲解结合星火村从贫困到富足的变迁之路,生动阐释了红色基因在民族聚居地的传承与发扬。村史馆内,每一步发展足迹都闪耀着奋斗的光芒。走出展馆,学员们学跳朝鲜族舞蹈,在欢快节奏中感受民族文化交融的和谐气息。
民族篇·体悟民族文化,感受思想温度
从红色热土到民族家园,思想的温度愈发炽热。在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学员们开启沉浸式探索。借助数字技术和AI互动体验赫哲族服饰,领略渔猎民族独特魅力,认识传统技艺是民族精神的生动传承。
走进街津口乡赫哲民族文化村,《乌苏里船歌》悠扬,伊玛堪说唱韵味独特,渔猎舞蹈激情澎湃。现场讲解从文化自信视角,解读赫哲族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凝聚民族力量的意义,阐明守护文化瑰宝与坚定自信的关联,让学员深切体悟民族文化承载的思想温度与磅礴力量。
在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学员们参观伊玛堪传习所。现场讲解聚焦赫哲族脱贫奔小康的奋斗历程,讲述群众如何在党的政策支持下守护文化根脉、实现生活与精神双提升;尹相楠副乡长介绍了以现代理念活化非遗、推动发展的实践,让学员们见证民族政策下赫哲族旧貌换新颜的景象,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同样,在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村史馆,思想的温度在时光流转中沉淀得愈发厚重。老照片与古今物品对比无声诉说着变迁,学员们看到赫哲人民坚守渔猎文化内核又拥抱现代发展,深感这份执着与创新正是新思想温度的体现,明白民族文化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发展,同时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贡献力量。
农业篇·扎根广袤沃野,丈量思想深度
带着对民族文化温热的感悟,学员们走进抚远市蔓越莓基地,探寻科技兴农的生动实践。讲解员详述了蔓越莓产业如何借力航天育种突破、依靠智能技术规模化种植,让小小浆果变身“致富果”的历程,使学员们感受到科技兴农的澎湃力量。
延续着对祖国现代农业科技的自豪感,学员们走进玖成水稻合作社。现场讲解聚焦农业现代化在水稻种植中的具体实践,让学员真切感受到科技为传统农业注入的强劲新动能。深入种植区观察嫩绿的稻苗,在农机展示区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曾乘坐过的插秧机,学员们切身体会到农业发展的时代印记与领袖关怀。
从经济作物的科技突破望向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在建三江农场,学员们怀着敬意走进徐一戎纪念馆。现场深情讲述徐一戎扎根黑土地六十余载的感人事迹——雨天观苗情,寒冬做实验,一生倾注寒地稻作研究。馆内展示他培育的优质稻种如何提升亩产,攻克世界性难题,奠定北方稻作基础。在留言板前,学员们郑重写下“接好接力棒,守好黑土地”的心声。
学员们登上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的观景台。登高远眺,广袤稻田田垄笔直、水渠纵横,尽显科学规划与规模化种植的壮阔魅力。站在习近平总书记曾考察过的稻田旁,现场讲解深刻阐释了“只有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夯实粮食根基,才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战略意义。学员们深切感受到现代农业发展的蓬勃态势,对“国之大者”有了更鲜活、更深刻的理解。
生态篇·守护绿水青山,印证思想远见
从广袤的农业沃野转向生态保护的实践课堂,学员们踏上抚远市黑瞎子岛这片生态与人文交融的净土。湿地公园内,澄澈湖面倒映葱郁植被,湿地生物悠然繁衍,完美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与黑熊的近距离接触,让学员们震撼于自然野性之美,更深切感受生态保护的珍贵馈赠。这场沉浸式的自然教育,唤醒了大家对生态价值的敬畏与认同,听懂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的时代强音。学员们纷纷表示,这种亲身体验将有助于把生态保护理念更生动地融入课堂,引导学生更好地培养其生态责任感。
从黑瞎子岛的生态画卷延伸到东极地标,生态保护的思想脉络在抚远大地上绵延。在东极宝塔下,讲解员娓娓道来这座宝塔的建造背景与文化意义,深化了学员们的认知。登塔远眺,中俄两岸风光尽收眼底,辽阔的视野令人心旷神怡。移步东极广场,中俄界碑静静矗立,无言诉说着两国在边界生态保护上的共识与默契。此情此景,让学员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是生态保护印证思想远见的深远考量与生动实践。
三、践行龙江:成果转化,思想伟力育新人
8月11日,全体学员重返佳木斯市,在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参加了本次思政课教师研修班的结业仪式,同期,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了携手共建活动,为此次深入龙江大地的学习之旅画上圆满句号。
结业式上,学员们满怀深情地分享学习体会。大家一致认为,此次研修是一次深刻的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思想洗礼。行走在龙江热土上,通过亲身体验和现场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与实践伟力变得愈发真切可感、直抵人心。学员们纷纷表示,将把此行收获的浸润着时代温度与思想深度的宝贵经历,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生动鲜活的素材,以透彻的理论阐释和生动的实践叙事讲好中国故事,引导青年学子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这份从火热实践中汲取的源头活水,终将融入思政课堂的肌理,化为铸魂育人的深厚底气。
研修虽已落幕,但思想的火种已然播撒。学员们带着沉甸甸的收获踏上归程,他们肩负着将龙江大地的红色基因、民族深情、农业智慧、生态理念融入教学的使命。这份源于实践的力量,必将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凝聚起磅礴的教育动能与青春力量,让真理的火炬在青年心中持续燃烧,让奋斗的精神在代代传承中生生不息。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