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引领教育创新区块链 助力学分互认
2025-02-21 13:35:00
  在互联网技术颠覆传统教育教学的时代,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构建与实践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数据的原子性(不被改变性)、安全性以及数据宿主的隐私性等问题已成为智慧教育方面数据处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推动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从理念构建到实践落地过程中,亟需基于学习者在未来学习和生活中需要的素养和技能来重塑高等教育发展。因此,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动高校间学分互认并健全学分互认机制,一是鼓励高校建立校际联盟,推进学分互认;二是拓展渠道,推进线上学分互认;三是创造条件,扩大学生选择学分空间。然而在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过程中师生个人隐私数据的保护,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生学相关数据的留存与保护,学生学习成果的真实性与可信性等问题愈发凸显出来,为解决当前学分互认所面临的难题,提出以不可篡改、去中心化、自动履约等为主要特征的“区块链+教育”。
  区块链助力各联盟高校地位平等化
  区块链技术以其独特的去中心化特性,确保联盟中的各高校地位平等,合作公平,各联盟高校作为联盟链节点,分别设立学分互认平台服务器,负责本校课程数据,学生数据以及学生学习数据等的存储与管理。各高校节点共同维护同一份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数据表,相互备份,每个节点都有完整的数据库,如果要修改其中一个学习记录就需要把所有联盟高校的数据库进行修改,使得数据造假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样既保证了各高校地位的一致性,也保证了学习过程数据的不可篡改性。
  区块链助力师生个人数据隐私化

  基于各联盟高校自有的身份认证系统,建立一套师生个人数据本校保存,学分互认系统调用各校数据,通过区块链的哈希加密算法传输到公网,在学分互认系统上用户看到的都是同样长度的经过加密的师生教学过程中的数据,有利于减少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使得师生个人隐私信息不出校,充分保护个人数据安全。
  区块链助力考核过程公平化

  系统中学生的学习记录,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通过区块链哈希加密算法加密后进行保存和展示,这样在老师考核学生学习成果的过程中,看到的学生身份信息都是相同长度的哈希字符串,使得学生在被考核过程中匿名,摒除了考核过程中因人而异的考核标准,使得考核更加公平、公正。
  区块链助力学分互认过程智能化
  区块链特有的智能合约技术是一种用算法和程序来编制合同条款、部署在区块链上且可按照规则自动执行的数字化协议。用程序语言编写的合约,在预定条件满足时,能够自动强制地执行合同条款,实现“代码即法律”的目标。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使得智能合约在没有中心管理者参与的情况下,可同时运行在全网所有节点,任何机构和个人都无法将其强行停止。各联盟高校将学分互认过程以智能合约的形式部署在联盟链上,只要学生的考核结果符合互认规则,则会自动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学生所在学校相应的学分,使得互认环节智能化,同时使得流程自动化。
  区块链助力学习结果可信化
  区块链技术高度透明的特性,为学分互认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确保每一笔学分记录的真实有效。通过区块链技术的赋能,六校联盟的学生将能够在一个更加安全、便捷的平台上进行课程选择和学分转换。学生的每一门课程成绩和学分将被永久记录在区块链上,任何教育机构和个人都可以通过授权查询,这极大地提高了学分互认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区块链助力学习者学习个性化
  全面推行规范的学分制和选课制的同时深入应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学分互认,把学习选择权真正交给学生,学习者充分根据自己对未来的人生目标、职业规划,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激发学习者潜能,鼓励引导学习者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以培养跨学科交叉融合的高素质创新拔尖人才。此外,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还将进一步促进课程内容的优化和更新,推动教师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提升教学质量。
  立足联盟高校,依托“区块链+教育”,助力教育体系完善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自2019年联合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签署了课程互选与学分互认合作框架协议,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原有成效基础上,用“数智化”赋予学分互认发展新动能,以数据宿主身份隐秘、原始记录加密留存、学分自动转换与互认为出发点,依托“区块链+教育”,推动联盟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机制的全面升级,对河南省高校学分互认整体画像。同时其他高校可以随时按照要求加入联盟,设置节点,与原来的高校地位一致,没有“带头大哥”,易于广泛推广,引领学分互认向前迈进,助力教育体系完善,6校累计已开出305门次跨校课程,覆盖选课人数累计达到24000余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长刘俊国教授为学生带来了“生态水工与环境学”第一课。
  学分互认并非简单的“加减乘除”,而是涉及不同高校、教育机构之间的教学质量、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差异。随着区块链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将搭建起多元便捷的高等教育“立交桥”,加快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全国性的“学分银行”,融通各类教育机构学分互认通道,进一步完善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转换、兑换制度。未来的教育模式将更加灵活多样,学习者的学习路径也将更加个性化,为每位学习者提供的学习机会会尽可能多,同时为推进共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铺路搭桥,为中国高等教育全面赋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征程已经来临,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体系逐步完善。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区块链的高校学分互认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4SJGLX0107)阶段性成果。
学分互认流程图
  (作者:孟俊贞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