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子走进远安县 在红色乡村感受“生态”振兴
2023-07-19 16:04:00
作者:
  “杨柳青青杨柳花,郎当红军在我家。我郎当兵真英雄,跟着贺龙把敌杀......”,这首流传在远安县白云村的歌谣,老少皆会唱。
  7月13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三牛”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茅坪镇白云村,开展暑期乡村振兴实地调研。
  走进白云村,除了风景秀美的自然风光,还有遗留的苏维埃工农政府旧址,推开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半包围的一幢三层青砖房,占据方圆十几里的制高点,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实践团队在遗址工作人员曾令蓉的引领下认真参观,通过古老的遗址和物件,聆听着关于这里的红色故事。
  “这本‘南安县苏维埃工农政府1932-1933'送给你们,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它了解更多不曾知晓得出红色故事”,在白云村退役军人办事处,驻村第一书记黄建民亲手将红色藏书送给实践团队的同学。指导老师侯二牛表示,“村里送的这本书,我和学生一定会认真学习,回学校讲给同学们听”。
  在村干部的介绍下,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资料查阅和田野调查等方式了解村子的历史和发展史、农户种植和收入情况、村企的经营现状、村民们的现实生活等信息。
  说起这个红色乡村,可不仅仅是有历史遗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运红也是当地的“名人”,他是一名退役军人,曾在部队上立过三等功,2017年被推举为全村的致富带头人,被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做过报道,建立了“老兵村长直播间”。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农村建设的殷殷叮嘱。过去的白云村主要收入来源是煤炭业,村子最多时期有17家煤矿企业,三分之二的村民在此务工。
  随着国家产业经济的调整和发展,留住“绿水青山”,如何搬来“金山银山”,带领村民们从吃“资源饭”转型吃上“生态饭”,这是王运红在2018年村子煤矿企业整体关闭前,费尽脑汁带领村民走出来的新出路。
  白云村水土好,昼夜温差大,最适合生长各类农产品,近年来,猕猴桃在村子里大量种植,种植面积已有1100余亩,同时还开发了黄桃采摘基地、黄茶采摘园等。
  为了把白云村打造成猕猴桃产业专业村,村里用废弃的遗留旧矿改造成冷库,注册成立商标,搭建淘宝、拼多多电商平台,同时依托抖音、快手等新型的新媒体直播模式,村民走上“特色产业种植+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道路。
  “大家不光收入翻番,还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村子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很少,我种植的猕猴桃每亩收入有2万元左右,现在已经顺利的脱贫摘帽,这日子越来越好了,感谢党和政府。”村民张大叔高兴地说道。
  在奔向小康的路上,白云村把绿水青山和乡土文化作金字招牌,在走绿色发展致富路的同时,还积极发扬“红色文化”的传承,对革命遗址维护、升级,意将南安县苏维埃工农政府遗址打造成远安县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结合村内大堰原始森林,走旅游和农业融合振兴的发展之路。
  “这是我们今年暑期实践的第三站,新时代下的乡村发展真的是日新月异、翻天覆地,让我感触很深,我们青年一代也不能掉队啊。” 队员冯乐说。(通讯员:周婷 侯二牛)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