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调研孝感麻糖米酒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湖北孝感,有一张独特的美食名片——孝感麻糖米酒,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为了深入探寻这一传统美食的前世今生,探索其文化传承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武汉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调研麻糖米酒实践团的学生们经过前期资料查询、协调沟通,前往湖北省孝感市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调研之旅。
6月28日,实践团队抵达孝感市文化中心,这座融合传统与现代风格的建筑群,不仅是孝感市的文化地标,更是记录城市历史变迁的重要载体。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首先参观了“孝感历史文化展”,通过丰富的文物展陈、图文资料和多媒体互动装置,系统梳理了孝感从新石器时代至今的发展脉络。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展厅内专门设置了“孝感饮食文化”专区,其中麻糖米酒作为地方特色食品的代表,被重点展示,孝感米酒以本地优质糯米和特有“蜂窝酒曲”发酵而成,其工艺于2023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拟申报国家级非遗。

6月29日,实践团队前往麻糖米酒博物馆,团队成员近距离观察了传统米酒酿造工具,包括木甑、陶缸、竹筛等实物,并通过动态投影技术,直观了解了米酒从选米、蒸煮、发酵到成品的完整工艺流程。参观过程中,队员们还发现了许多与米酒相关的民俗文化展品。例如,清代《孝感县志》中记载的“米酒宴客”习俗,以及民间婚嫁、节庆时米酒作为礼品的传统。这些展品不仅印证了米酒在孝感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麻糖米酒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承载着孝感人的情感记忆与文化认同。
6月30日,团队前往孝感麻糖米酒有限责任公司参观学习,在这里,工作人员介绍到“目前厂内已配备了5G技术,可以实时监控,实现了全自动化的洗瓶、灌装、封口、杀菌、喷码、贴标、装箱等流程。”在现代化生产的推动下,孝感米酒逐步实现了流水线作业,工艺更加精良,特别注重保鲜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些严格的技术保障了产品在正常储存条件下不变形、不变质,让消费者得以体验到传统老字号产品的魅力。
7月1日,团队成员前往具有悠久历史的孝感米酒馆品尝孝感米酒,这是一家创立于1952年的老字号店铺。团队成员围坐在八仙桌旁,一同品尝糊汤米酒和清汤米酒。糊汤米酒浓稠香甜,米粒饱满,搭配桂花和枸杞,入口顺滑;清汤米酒则清澈透亮,酒香清冽,回味悠长。队员们了解到过去孝感人家家户户都会酿米酒,逢年过节、婚嫁喜庆都少不了它。除了传统口味,米酒馆还创新推出了咖啡米酒等新品,吸引了不少年轻顾客。“传统与时尚的结合让人眼前一亮,既保留了米酒的本味,又符合现代人的消费习惯。”

7月2日,团队成员们分组前往孝感市槐荫大道、城站路、文化路等主要街区,以及董永公园、孝感麻糖米酒博物馆等人流密集区域,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市民对麻糖米酒的消费习惯与文化认知。问卷内容涵盖产品偏好、购买频率、品牌认知度及对“百城千店”计划的了解程度。团队发现,市民普遍认同麻糖米酒是“孝感文化符号”,但对非遗技艺的细节认知不足,仅23%的受访者了解其省级非遗身份。队长总结道:“市民的情感认同为产业奠定了市场基础,但需通过文化科普和产品创新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

通过此次调研,成员们对孝感麻糖米酒的历史和发展现状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他们深刻体会到孝感麻糖米酒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孝感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民的情感。同时也引发了成员们对于传承传统产业与创新的思考。他们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孝感麻糖米酒企业应在保持传统风味和品质的基础上,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新产品,拓展市场渠道,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孝感麻糖米酒这一传统美食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书写更加辉煌的发展篇章。(通讯员:周瑜晨)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