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伙伴"红小舸"助力抗洪精神传承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探索”AI+思政"新模式
近日,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红小舸”暑期实践队开赴湖北省咸宁市,创新性地将AI数字人技术融入红色教育实践,通过虚拟数字伙伴“红小舸”助力抗洪精神传承,探索“AI+思政”教育新模式。身披红色斗篷、头顶金色浪花形发箍的“红小舸”,其形象既蕴含红色基因又彰显抗洪精神,成为实践队开展红色文化传播的数字化载体。

在簰洲湾98抗洪纪念馆,队员们通过历史照片和实物展品重温抗洪场景。退伍军人教师何易现场指导队列训练,数字伙伴“红小舸”的实时互动为队员们注入精神动力。崇阳县三山村抗洪实景演练中,“红小舸”展板置于指挥台旁,见证队员们模拟险情处置全过程,将抗洪精神转化为具体实践。

实践队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先后在桂花泉镇和双港村听取干部讲述抗洪故事。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干部沈庚抚详解分洪航道的功能维护,村“两委”干部周旭东回忆2015年特大洪水中党员干部的英勇事迹。这些鲜活案例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

为扩大传播效果,队员们带着“红小舸”走上街头采访民众,收集抗洪故事并制作成“抗洪精神瀑布墙”。团队成员分工合作,运用AI技术制作系列宣传视频。视频中,数字人“红小舸”化身抗洪精神讲解员,通过高度拟人化的形象、语音和表情,结合三维动画、历史影像资料,生动再现1998年簰洲湾抗洪中军民手挽手筑起人墙、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等震撼场景,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语言诠释“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抗洪精神。
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党支部书记程权明表示,这种“AI+思政”的创新模式,既增强了实践教育的互动性,也为红色精神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希望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抗洪精神以更鲜活的方式融入当代青年的成长历程。(通讯员:熊杨宇 杨雨萱 黄孝 陈颂晟)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