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武汉文理学院学子走进十堰农村菌菇产业园 为传统农业插上创意翅膀
2025-07-28 11:35:00
作者:
  7月,武汉文理学院文韵传承志愿服务队的00后大学生们深入十堰市郧阳区谭家湾镇黄畈村,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实践调研,发挥专业所长,为当地菌菇产业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专业赋能,让课堂知识在田野间生根结果
  在黄畈村珍稀菌科普文化产业园,志愿服务队展开了一场深度调研。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队员们化身“故事梳理者”,他们围坐于村委会的长桌旁,认真聆听村干部讲解“市场主体+农户+村集体”的联农带农模式。“既能顾家,又能增收”,村民们朴实的话语被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队员们还细心梳理出“山上有林、林中有菌、林下有药”的生态富民链条,让这些藏在山林间的致富故事有了更清晰的脉络。
  新闻学专业的同学们则扛起相机、架起设备,成为乡村发展的“记录者与传播者”。在赤松茸菌床前,他们蹲守捕捉菌菇顶破土壤的瞬间;在花菇温室大棚里,他们用镜头定格菇农弯腰采摘的专注身影;在加工车间内,他们追踪现代化设备运转的高效场景。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视频,都成为菌菇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
  艺术专业的同学们则发挥创意优势,为传统菌菇产业注入“艺术基因”。他们俯身观察菌菇的形态纹理,记录不同生长阶段的色彩变化,采集温室大棚、林下环境等视觉元素。围绕这些素材,他们正构思菌菇主题IP形象、科普动画脚本,甚至为未来的科普馆设计虚拟空间展示方案,让农业与数字艺术碰撞出别样火花。
  精准献策,从单一种植到多元融合的发展构想
  黄畈村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将珍稀菌产业打造成了助农增收的“黄金产业”。但在与产业园负责人的深入交流中,服务队了解到,产业目前仍以种植、初级加工为主,存在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等问题。
  经过多轮研讨,队员们结合调研所见所闻,提出了“三产融合”的发展建议:在现有种植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发展菌菇采摘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身感受农事乐趣;建设珍稀菌科普馆,通过图文、动画、互动装置等形式,普及菌菇种植知识与生态价值;结合周边自然风光,打造“菌菇观光+乡村休闲”的旅游线路,以黄畈村为核心辐射周边村庄,形成“一村带多村”的发展格局。
  这些建议既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又融入了文化创意元素,为产业园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青春担当,在乡村振兴中书写成长答卷
  一位队员在实践日记中写到:“整理村民讲述时,那些‘守着林子种菌,日子越来越稳’的话语,比任何文学理论都更触动人心。把‘山上有林、林中有菌’的生态链写成故事,将菇农‘顾家又增收’的心声梳理成文,忽然懂了文字的意义——不只是笔下的精巧修辞,更是让这些带着泥土气的生活,被更多人看见、读懂。原来我们学的文字功夫,落到这片生长着希望的土地上,会生出如此扎实的力量。”
  在黄畈村的田间地头,队员们看到了赤松茸在菌床上舒展菌盖,郧阳花菇在温室里迎来丰收,更看到了村民们因收入增加而绽放的笑容。这些鲜活的场景,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林下经济“护生态、富百姓”的双重价值,也让乡村振兴战略从政策文本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现实。
  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实践中找到了专业知识与乡村需求的结合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案撰写、新闻学专业的传播推广、艺术专业的创意设计,每一项工作都精准对接了产业园的发展需求。这种“学以致用”的实践,让他们对“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离开黄畈村时,队员们的行囊里,除了沾染的泥土与菌香,更装满了对乡村发展的思考与感悟。他们表示,将把此次实践的所见所闻转化为宣讲素材、创意作品,通过校园宣讲、新媒体传播等方式,讲好黄畈村的菌菇振兴故事。
  这场扎根乡村的实践,不仅是00后大学生用专业所长服务基层的生动尝试,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在乡村振兴大潮中,以青春之力助产业发展、以实干担当绘就乡村新图景的坚定信念。而这份充满“菌香”的思政答卷,也正成为他们成长路上最珍贵的收获。(中国教育在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