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教师团队入围第四批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9月5日,教育部官网公布了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湖北省共有10所高校的10个教师团队上榜,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智能网联汽车制造教师团队位列其中。

这是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首次入围“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此次湖北地区共有两所高职院校入围,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是其中之一。

今年6月,教育部正式启动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该活动旨在组织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深刻学习领会其“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将学习成效转化为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大动力和自觉行动。
通过团队创建,激励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切实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伟大实践之中,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在支持保障方面,教育部将在重大教育改革试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创建情况作为一个重要观测指标。同时,各地各高校将结合现有科研项目和人才计划,积极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在拓展发展通道、承担科研任务、提供保障条件、加大激励力度等方面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给予重点支持。
立德树人铸师魂——以教育家精神引领育人方向
理想信念教育:筑牢思想根基
学校智能网联汽车制造教师团队在“全国先进工作者”禹诚同志带领下,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黄大年精神为指引,将教育家精神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团队于2023年获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于2024年立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彰显了团队政治引领力与示范价值。
师德师风建设:锻造育人典范
智能网联汽车制造教师团队将师德师风考核作为第一标准,实施动态淘汰机制。团队负责人禹诚作为全国职教代表参加国新办“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出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纪录片《教育家精神》。团队累计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技术能手”等国家级荣誉10余项。
产教融合育匠才——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
育人体系与课程创新
智能网联汽车制造教师团队构建“大思政引领、全素养共生、产教创联动”体系,打造《产品创新设计与开发》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2025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被推广),编著国家规划教材5部。推行“校企双导师制”,建设匠心、创新、技能三大工坊,带动学生课余自主学习,近5年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奖200余人次。
数字赋能与教学成效
团队开发AI评价系统实现个性化教学,教师教学质量稳居校前20%,获包括国家级在内的等各级各类教学名师11人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省级以上获奖10余人次。由此,形成“学—练—评”闭环育人模式,学生岗位胜任力提升25%,并于2025年立项国家高水平专业群。
智能网联汽车制造教师团队负责人禹诚在2025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分享课程与教材
科研创新攀高峰——服务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技术
核心技术与成果转化
聚焦“制造强国”“交通强国”战略,智能网联汽车制造教师团队承担省部级课题20余项,研发“摄影测量与光纤传感融合技术”填补亚毫米级测量空白,“和光舒卷APS系统”助力企业提质增效。获专利2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5项),成果转化金额2000万元,横向课题经费超1600万元。
团队牵头制定金砖国家团体技能标准,团队负责人在世界数字大会作专家报告,团队成员在远东无损检测大会展示技术,推动职教成果“国际化输出”,书写中国职教标准影响力。
服务社会显担当——践行教育为民初心贡献专业力量
实践育人与技术服务
智能网联汽车制造教师团队年均开展科普助农、支教活动40场,选派教师赴疆支教,获评市级“优秀志愿服务团队”。依托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年均培训3000余人次;研发“精密模具智能制造产线”等技术,服务企业100余家,培训认证2000人次。
凝心聚力强团队——打造黄大年式“全能型双师”队伍
团队48名骨干中,中共党员占85%,“双师型”教师100%(含15名技能大师),构建了“教研强基、科研先锋、服务创新”协同机制。近5年,团队获批国家级项目6项,通过“传帮带”和“保障、培训、评价、激励”四位一体运行机制,锻造政治过硬、技艺精湛的黄大年式教师队伍。此次入围国家级团队创建活动,是对团队育人成果、科研突破、社会贡献的高度认可。
砥砺前行,续写新篇章!未来,团队将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为教育强国、制造强国建设贡献力量,以教育家精神续写职业教育奋进篇章!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