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学生阳光心态的探索和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出了系列重要批示指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做好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把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加强源头治理,全面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让广大学生更加健康阳光。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严格贯彻落实《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探索高职院校富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法,着力培养学生阳光心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过程。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入脑入心,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一是融入教材。学校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积极贯彻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将能够体现职业素养、人文精神、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等的内容融入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设置“红色记忆”模块,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培养顽强的意志力;设置“时代楷模”“榜样故事”模块,讲述当代青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培养责任意识、拼搏精神等,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二是融入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学生公共必修课程,立项学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A级,进行重点建设。教学中将工匠精神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接,并融入课程,实现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
“启智润心,人人出彩”理念引领。学校为全面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结合高职学生特点,以“启智润心,人人出彩”的理念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职业教育对人才的综合需求出发,通过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实践教育活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志愿服务等,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宽容、感恩、乐观、自信的阳光心态,引导学生用积极心态悦纳自我,探寻适合自己出彩的平台和舞台。“启”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打开心灵之门以接纳和拥抱世界;“智”是指智谋和智慧,活泼且有创新性;“润”是关爱学生心理,在学生成长中给予阳光雨露;“心”是让学生拥有积极、宽容、感恩、乐观、自信的阳光心态;“人人出彩”是指引导每个学生热爱专业,锤炼技能,用积极心态悦纳自我,在各专业领域发光发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启智润心,人人出彩”的“心”理念指导下,每学期发布《学生心理咨询白皮书》、每月印发《心理教育工作简报》呈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二级学院相关人员查阅参考,每周和二级心理辅导站进行工作交流。通过以上方式,实时了解学生成长关切和心理特点,做实做细心理育人工作。
“6+2 全链条闭环式”心育模式。“学校领导小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班级、宿舍、师生心理志愿团队+家庭、医院”为主体的全员参与、师生协同、校医联动、家校联合的全链条,“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社会服务”闭环式心育机制,构建了“6+2全链条闭环式”心理育人模式。各主体紧密联动,各环节相随相伴相助,争做大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和引路人,把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和心理困扰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注重自身成长,面对心理困扰和挫折事件有“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的积极心态,让青春在技能成才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光。
多元化资源平台融合发展。一是建强教育活动资源平台。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阳光心态培育为指引,科学制定实施方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自主开发了在线精品课程、线下实践课程,开发了第二课堂和实践课程资源,有针对性地设计各种素质拓展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活动如“心理健康教育月”“悦心坊”“心理情景剧”等,全方位、全过程向广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保健技巧,让学生增强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积极解决困扰学习和生活的心理问题,培养阳光心态,营造浓厚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二是丰富教育载体平台。通过1个省级心理健康示范中心主阵地,1个心理咨询名师工作室,10个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5个工作平台(课堂教学平台、课外实践平台、新媒体教育平台、社会服务平台、专家同行学术交流平台),市心理学会,五感悦心花园品牌基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向融合,联合发力,多平台助推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人人关爱心理健康,人人都是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提升心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阳光心态。(作者:边素贞)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学生工作品牌)(项目编号:22Z477)的总结性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