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学院新闻传播专业:“1+2+N”模式育出新时代传媒“生力军
2022年,武汉东湖学院法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跻身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4年3月,该学院党总支入选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同年9月,该学院摘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成为湖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民办高校。这份份“国字号”荣誉的背后,是武汉东湖学院新闻传播专业深耕实践育人的创新突破——构建“1+2+N”实践育人模式,以党建为魂、双轮为驱、多元为径,为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东湖方案”。
党建铸魂:让新闻教育扎根时代土壤
“作为未来的新闻人,笔下的每一个字都连着责任与担当。”连续四年参与“秭归脐橙产业振兴”实践报道的新闻学专业学生胡邈,在实践日志中写下的这句话,正是该专业党建引领的生动注脚。学院创新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形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特色架构:院长胡蕾同时担任党总支书记,广告教研室副主任白玉洁兼任教师党支部书记。这种“党建+教学”的深度融合模式,打破了党建与教学的壁垒——通过“主题党日”“党员先锋岗”等载体,党员教师牵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一流课程建设,结合党建主题设计实践项目,培育出一支“政治强、情怀深”的教师队伍。
“课程思政+主题实践”的育人体系,让思政元素自然融入专业实践。胡蕾连续8年在《新闻采访》课程中设置主题化实践,学生围绕“武汉每天不一样”“疫情中的武汉”“湖北红色革命纪念地”等主题开展报道,相关成果在湖北省新闻实践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其课程与团队也获评湖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严语在《品牌策划与推广》中锚定“文化自信”,带领学生为江夏莲藕、恩施硒茶等荆楚品牌做互联网推广;李婷在《新闻采写实训》中聚焦“基层治理”,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记录民生故事。
如今,该专业已有7门课程获批湖北省一流课程,形成“课课有思政、实践有情怀”的育人格局,“学中做、做中用、用中悟”的实践育人生态已在专业内蔚然成风,“党建+新闻”主题实践更让“第二课堂”成为育人主阵地。师生走进东西湖区融媒体中心开展“红色新闻创作”,深入秭归记录“脐橙产业振兴”故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新闻采访》将课堂搬进武汉龙源红色报刊博物馆,通过沉浸式教学解码百年红色报刊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捕梦计划”“小橙故事”两支实践队扎根乡村,用镜头记录振兴足迹,近五年多次获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团队、湖北省“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荣誉,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真正入脑入心。
双轮驱动:与行业同频共振育“实战尖兵”
“当AI写作成为常态,新闻教育必须跟上技术迭代的步伐。”长江日报高级记者王欣作为该校校企合作授课教师,在该校授课时的感慨,道出了新闻教育改革的迫切性。武汉东湖学院以“数智赋能+校媒协同”双轮驱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为贴合行业发展需求,学校2022年建成融媒体综合实验实训中心,集理论学习、实践教学、项目实战于一体。在这里,《数据可视化》课程让学生将枯燥的数据转化为动态信息图;《网络舆情分析》课堂上,清博智能监测工具助力学生追踪热点传播轨迹。依托2021获批的湖北省移动新闻传播(课群)教学团队,该专业开设《融合新闻报道》《移动直播》等课程,让学生在真实业务流程中掌握融媒体技能。每年更新的教学软件,更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零时差”。
校媒协同则打通了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学校与法治日报、长江日报、湖北电视台等30余家媒体共建实践基地,20余名资深记者常驻校园授课。学生参与的“社区新闻挖掘”“红色新闻视频制作”等真实项目,累计产出作品超百件,2022届新闻学专业毕业生袁帅的作品还斩获湖北省宣传部好新闻奖,实现“在校即实战、毕业即上岗”。
产教融合的深度,更体现在“实践反哺教学”的创新中。新闻教研室张洁意老师在长江日报挂职期间,恰逢武汉防汛关键期,她将抗洪一线的实战经历与武汉洪涝多发的地域特点结合,开发出防汛抗洪应急融媒体虚拟仿真课程。该课程不仅获批湖北省一流虚拟仿真课程,更登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为全国高校提供了“从实战中来、到教学中去”的特色资源,彰显双轮驱动模式的辐射价值。
多元实践:让能力在阶梯式成长中“螺旋上升”
“从校园记者到参与国家级报道,两年阶梯式实践让我快速成长。”现就职于湖北广播电视台的新闻专业毕业生杨旭辉回忆,从《新闻采写实训》的校园报道,到湖北电视台实习,再到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驻韩国记者的实习,实践平台的层层升级让她实现了职业跨越。
作为“N元实践”的核心支撑,2022年获批的湖北省新闻实务基础教研室,构建起“基础训练-专业实操-行业实战”的递进式链条。“我们希望让实务教学像毛细血管渗透人才培养全程,既练下笔能写、对镜能讲、开机能拍的硬功夫,又育洞察新闻价值的软实力。”教研室主任张洁意介绍,成立以来已组织“新闻实务工作坊”30余场,成为连接课堂与职场的关键纽带。
基础实践阶段,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校园媒体平台让学生练就扎实基本功;专业实践中,每年100余名学生走进省市媒体,接受“校内导师+行业导师”双指导;创新实践环节,“安途优”红色旅游APP、“荆楚品牌推广”等项目推动学生在竞赛中突破创新。近五年,该专业学生斩获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项400余项,“捕梦计划”摘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银奖,30项创新创业项目获国家级、省级立项。
“我们培养的不是纸上谈兵的书生,而是能担起时代使命的新闻人。”学院副校长许承光表示,“1+2+N”模式将以“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为新起点,持续深耕实践育人,为培育“政治强、情怀深、业务精”的新时代传媒人才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今,这一模式已吸引数十所高校考察取经,被30余家媒体报道,成为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标杆样本。(通讯员:隗辉 严语)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