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从泥塘里“刨”出全国一等奖!
近期,2025年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WOW创新人才孵化中心团队带着自主研发的“智藕寻踪”收藕机器荣获该项赛事分赛道一等奖。
2025年“共创未来”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清华大学等单位共同承办,聚焦低碳环保、公共卫生、清洁能源、气候变化、绿色交通等领域的创新探索。该比赛在中国13个分赛区和美国2个分赛区同步展开,累计吸引23500余名参赛选手,报名团队超4900支。经过各分赛区评选,共103支团队近500名中美青年创客晋级决赛;最终评选出总决赛主赛道一等奖10名、二等奖17名、三等奖24名。分赛道设立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7名。

在为期三天的决赛中,经过专家现场评审、作品展示和答辩等环节的激烈角逐,学校机电工程学院WOW人才孵化中心团队带着自主研发的“智藕寻踪”收藕机器在创新性和实践价值方面获得评审专家高度认可。
扎根泥土,这群00后成了“藕塘创客”
故事的起点,是2024年11月的一片藕塘。团队成员洪磊跟着父辈下田,双脚陷进没脚踝的淤泥里,看着长辈们弯腰摸藕、浑身沾满泥水的模样,心里又酸又急:“收藕只能靠人工硬扛吗?就不能造台机器帮大家省点力?”
这股“不服气”的劲儿,成了研发的起点。从画第一张设计图到亲手拼搭零件,这群年轻人一头扎进农业设备研发的“深水区”,只有一个目标:给藕农造个真正能用的“好帮手”。

反复冲锋 让“好点子”变成“好帮手”
团队成员说,最难的不是扛着40℃的高温一次次的下藕塘,而是研发过程中需要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实验初期,大风一吹,机器因配重不均直接侧翻,水里的移动电源当场短路,电路板“滋啦”烧了——成员王宪琮至今记得那种心疼:“编程快收尾了,所有数据全没了,我们蹲在泥地里差点哭出来。”但哭完还是得干:重新设计电路、给元件做防水封装、在机器前后加浮块,总算迈过“进水”和“侧翻”两道坎。
在金水祺良的藕塘测试时,原本设计的圆柱冲淤头穿不透厚淤泥,探头一伸就被堵死,连莲藕影子都摸不着。“理想里机器能轻松探藕,现实是连泥都打不透。”成员沈和鑫急得围着机器转,突然灵光一闪:“把冲淤头改成子弹形,孔斜着打45度!”这一改真成了,淤泥再也堵不住,机器终于能“精准定位”莲藕。
正是这样一次次面对困难的反复冲锋,让起初的好点子终于变成了藕农的好帮手。

捧着荣誉再出发 要让机器更“接地气”
本届大赛以“科技赋能可持续未来”为主题,而WOW团队的成功,恰是“把前沿技术扎进田间地头”的最好证明——他们没躲在实验室空想,而是把技术变成了帮老百姓解决难题的“真家伙”。
如今捧着金奖,这群平均年龄19岁的年轻人没停下脚步:又开始琢磨怎么让机器更轻便、更便宜,让更多藕农能用得上。正如他们的口号所言:“年少时披星戴月,步履不停,只因眼中有光,心中有梦”。(中国教育在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