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商学院:传承革命精神,铸魂青年成长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近日,武汉商学院党委宣传部红色实践团队走进长沙,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这一特殊节点,让青年学子在行走中触摸历史,在感悟中传承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深深融入青春血脉。
首站,实践团队来到了庄严肃穆的烈士公园。踏入园区,一座20.7米高的无名英雄雕塑群便映入眼帘,雕塑群以沉稳的姿态矗立,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师生们驻足雕塑前,静静聆听革命先辈为国家解放、人民幸福浴血奋战的故事,深刻体悟“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坚定信念。
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让在场每一位学子都深受触动。中共预备党员何正邦说:“如今的万家灯火,是革命烈士用鲜血与生命铸就的,这份和平来之不易,我们青年学子要不忘抗战精神,为守护安居乐业而奋斗。”
从烈士公园的厚重记忆中走出,师生们怀着对革命初心的探寻,前往此次实践的第二站——清水塘。这里不仅是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更是毛泽东同志与杨开慧同志曾并肩战斗、挥洒热血的地方。历经岁月沉淀,如今的清水塘已成为集研学、历史保护、展览于一体的城市精神地标。

抵达目的地后,实践队成员遇到了同样来此研学的初中生团体,两批年轻身影汇聚在一起,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置身于当年艰苦却充满理想的环境中,真切感受到革命先烈们矢志不渝的初心与担当。
第三站,实践团队来到了湖南第一师范纪念馆。这座纪念馆依托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旧址而建,是全国最大的宣传青年毛泽东光辉业绩的专题性纪念馆,更是湖湘文化与中国革命精神深度交融的红色圣地。

走进纪念馆,浓厚的历史氛围与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在毛泽东同志曾求学的第八班教室,师生们开启了沉浸式体验,教室后墙悬挂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标语格外醒目,这短短十个字,生动诠释着先辈们“读书为救国”的远大志向,让学子们对青年时期毛泽东的理想追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随后,大家来到“良师益友”雕像群前,聆听杨昌济、何叔衡等先辈的故事,了解他们与毛泽东在这里共同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后续革命事业奠定思想基础的历程。

就在此时,一位泪流满面、正对着何叔衡雕像诉说当今中国盛况的老人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经上前安慰询问,师生们惊喜地发现,这位老人竟是何叔衡同志后人。老人热情地与实践队成员分享外祖父当年的革命事迹,讲至动情处,泪水再次滑落,她激动地高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我们如今幸福生活!”老人的真情讲述,让在场师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也让红色记忆更加鲜活。
带着对革命信仰的深刻感悟,师生们前往湖南雷锋纪念馆。走进纪念馆,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系统展现了雷锋同志充满意义的一生,让学子们全方位了解到这位“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如何用平凡的行动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在雷锋同志的雕像前,实践团队成员整理衣装,庄重敬礼,以此表达对雷锋同志的崇敬之情。随后,大家认真学习“雷锋十问”,在思考与交流中深入感悟雷锋精神的现实价值,纷纷表示要将雷锋同志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成长路上传递温暖与正能量。
此次红色实践的最后一站,师生们来到了岳麓山抗战文化园。沿着“长沙会战”遗址的步道缓缓前行,每一步都仿佛在与历史对话。预备党员王玉雯在现场执笔写下感悟:“我们应该做的,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望,而是带着这份感悟,去开辟祖国的新时代。(中国教育在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