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十年牵挂,大凉山上盛开了索玛花
2025-10-27 09:50:00
作者:

  八月的大凉山,山风裹着青稞的香气,吹过布海小学斑驳的墙壁。十年前,这里的孩子平均成绩只有23分;十年后,他们手持大学录取通知书,与一位敬爱的老师紧紧相拥。

  这位老师,是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退休教师王伶春。十年间,她从大城市的讲台走向大山深处,用镜头记录变迁,用教育点亮希望。而今,她重返大凉山,见证了一场关于梦想与坚守的“丰收”,十年前撒下的索玛花种子,如今盛开得正艳!

  再进大凉山72岁,她又回到“原点”

  2025年8月25日清晨,成昆高铁越西站。72岁的王伶春跨越1600多公里重返十年前梦开始的地方,站台上几名彝族青年齐声高喊:“老师,我们在这儿!”他们手里捧着鲜花,翘首盼望——那是大凉山8月最动人的重逢。

  十年前,时年62岁的王伶春,在微信朋友圈看见一篇文章,一位来自大凉山的小女孩说道:“我要读书,老师您在哪里?”她反复读着这句话,不禁热泪盈眶……“这是孩子们的呼唤,是大凉山的召唤啊!”王伶春说:“我是师范院校的退休教师,教书育人是我的本分,我要去大凉山为孩子们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她立即在朋友圈回复:“孩子们,老师来了!”她连夜在网上报名,申请去大凉山支教。由于超龄,申请被拒绝。王伶春再三请求,她的诚意打动了支教机构负责人,成为一名超龄支教志愿者。那年春季,她来到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尔赛乡布海小学。

  十年后,王伶春再次踏上这片土地,不是为了“重温旧梦”,而是来兑现当年那句“只要你们愿意读,我就一直帮”的承诺——她资助过的14名学生全部考上了大学,她教过的38名山里娃,其中今年有8人参加高考,全部被录取:巴木伍机木——乐山师范学院、阿依伍良——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大学、阿说布都木——重庆化工职业学院、巴木火沙——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吉叶秀妹——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吉叶小龙——自贡职业技术学院、吉克尼坡——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吉俄向保——四川矿产机电技师学院;这是布海小学自办学以来的“第一次”。

  一支粉笔与一部相机她把“不可能”写进了成绩单

  2015年的布海小学只有两间破旧的土坯房,159名学生挤在4个年级,平均分23分。王伶春负责二年级语文和三四年级音乐教学。在教学上王伶春不遗余力,课余时间还走访过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有个家长让女孩辍学回家帮忙干活,王伶春用真诚与爱心改变了家长们的决定,这名女孩最终重返课堂。在王伶春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主动关注孩子的学习与成长。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支教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从平均分23分,提升到40分左右,有的班级达到60分以上。而王伶春老师所带的班级语文成绩由原来35分提高到65分,更有同学的成绩达到90分,远远超过其他公办学校。有人问:“王老师,你是怎样创造出的奇迹?”她说:“孩子们想飞,我们就给他们一片天空。”

  王伶春是老师,也是摄影人。课余时间,她始终没放下摄影创作——每天夜里她还要认真筛选为孩子们拍下的照片,常常忙碌到深夜。昏黄的灯光下,她将照片导入电脑,轻声道出心中的期许:“我要让山外的人看见他们,也要让他们看见自己。”

  支教任务完成以后,每年儿童节或彝族新年,王伶春都要回到大凉山,回到布海,看望那里的乡亲们和孩子们,每一次去,都坚持为孩子们拍照,记录下他们的成长。2020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了《凉山支教人的影像记录》,王伶春将这本书赠送给布海小学的支教老师和全班同学。

  十年资助路:她为孩子们插上梦想的翅膀

  支教结束,王伶春回到武汉体检,体重掉了13斤,可她心里装着更大的“账本”。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让她更加坚定了决心:不仅要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让他们知道大山外面的世界;不仅要帮他们实现读到小学毕业的心愿,还要让他们小学毕业以后还有机会上初中、高中甚至上大学。

  从2015年湖北省女摄影家协会捐赠学习用品开始,王伶春每年都为布海小学师生募捐。2018年、2019年与武汉市硚口区女企业家协会的姐妹们给孩子们送去羽绒服棉被和学习用品。2021年,王伶春一行克服重重困难,跋山涉水辗转来到大凉山,将爱心助学金送到孩子们手中。2025年,王伶春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款和鼓励送到孩子们手中。目前有14名学生,王伶春和她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仍在继续资助。

  “钱不多,但是把大凉山孩子们想读书的火苗护住了。”王伶春说。

  女孩巴木伍机木的逆袭

  今年唯一考上本科的学生巴木伍机木让王伶春最心疼。当年读小学时,巴木伍机木经常中午时只打一碗白饭,然后蹲在教室门口边吃边背课文——“排队买菜要1小时,不想浪费这个时间。”……王伶春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今年,巴木伍机木以553分被乐山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录取,她向王老师说道:“老师,毕业后我也要回凉山,像您一样把知识带回那里。”

  一句寄语,一片丹心

  面对年轻教师,王伶春说:“教育者,要有爱心,把爱带给孩子们,让孩子们也去关爱身边的人,不需要回报,只需要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王伶春希望更多年轻人走进大山、走进孩子心里:“那里需要的不是虚名,而是真正愿意点灯的人。”

  十年,可以让一粒种子长成大树,也可以让一个孩子的命运改变。王伶春用十年光阴,证明了“教育是一场爱心的坚持”。

  王伶春不是孤勇者,而是千千万万教育者的缩影——她用粉笔写下山外的世界,用相机记录时代的温度,用行动告诉我们:路虽远,行则必至。(通讯员:朱文昌 王伶春 杨越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