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武汉学院“银龄教授”胡志清:为何这么“拼”?唯“爱”使然!
2025-11-03 16:52:00
作者:

  10月29日清晨7点50分,当秋日的阳光刚刚洒满校园时,武汉学院2号学院楼里已传出朗朗英语读书声。循声望去,一群学生中间,站着一位精神矍铄、笑容和蔼的老教授。他时而侧耳倾听,时而轻声示范,耐心纠正着学生的语音语调——他便是去年从华中科技大学退休后,毅然加盟武汉学院的“银龄教师”胡志清教授。这动人的一幕,被恰巧路过的外国语学院院长陈金平看在眼里,他这才得知,胡志清早已将带领学生清晨诵读当成了自己的“分内事”。

  据陈金平介绍,按照合同约定,胡志清教授的核心任务仅是完成教学工作。然而,这位活力满满的“银龄”教授却以“武汉学院一分子”的全然投入,主动承担下毕业生论文指导、学生考研辅导、青年教师传帮带、学科建设研讨等大量“超纲”工作,甚至在学院团建活动、运动会赛场上,也总能见到他活跃的身影……本已功成身退,为何选择重返讲台,并对待工作如此“拼”?在与胡志清教授的深入交谈后,答案逐渐清晰:无他,唯对教学的痴迷与对学生的深爱。

  爱教学,是守护三尺讲台的不变初心

  对于胡志清而言,教学绝非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而是倾注毕生热情的人生志业。从1988年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到在华中科技大学耕耘三十六载直至退休,他的人生轨迹简单而纯粹:“我这一生做了自己喜欢并擅长做的事。”这份巨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让他一直深耕于三尺讲台。

  他的课堂,从不照本宣科。即便是《大学英语》课程,他也拒绝使用千篇一律的公共课件。他的课件都是精心“重塑”的成果,融入了大量从优质公众号、博客、视频中汲取的鲜活素材。他会兴致勃勃地向学生推荐好用的学习平台,会在讲解单词“comforter”时,不仅讲清词义,还找来视频展示其与“quilt”“blanket”的实物区别,让语言学习变得可视、可感、有趣。

  他的教学管理,严谨而充满巧思。他重视考勤,但不止于平台打卡,还会亲手记录,对学生情况了然于心;他布置作业,必定逐一批改、反馈,认为“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批改”;他会在开学3-5周后,主动匿名征集学生意见,并一条条认真回复,“能改进的调整,该坚持的说明原因”。曾有学生建议减少测试,他耐心解释测试是检验学习成果的必要环节,但仍创新地推出“作业二选一”模式,给予学生选择权。这种“严格”与“灵活”的结合,源于他对教学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学生需求的真诚倾听。

  在他看来,教学相长是永恒的乐趣。为了贴近年轻学生,他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不断通过网络平台学习新鲜的英文表达。这既能提升自我,也让他的课堂总能引入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如通过“化妆品”的不同英文说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做英语老师需要与时俱进,上课才能用新知识去拉近距离。”这种终身学习的态度,让他始终保持着教学的活力与魅力。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成长最直接的土壤。”正如胡志清教授所说,一门课程一学期或许只有32个课时,看似微不足道,但聚沙成塔,四年八个学期下来,这便是学生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的奠基工程。他坚信,只要每一位老师都能守住“上好每一堂课”的本分,认真备课、用心讲授、严格负责,那么这点点滴滴的积累,终将汇成学生进步的江海。当每个环节都扎实,每一次传授都尽力,学生在这成体系的培养中,就不可能不获得坚实的成长。

  爱学生,是点亮个体成长的终身使命

  胡志清的爱,不仅倾注于课堂,更流淌在对每个学生个体成长的关怀中。这份爱,具体入微,润物无声。

  他的爱,体现在“有求必应”的责任感上。2024年春节前夕,武汉学院外国语学院一位专任教师突然离职,名下8名学生的毕业论文无人指导。外国语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文声芳找到胡志清,他二话没说就接下了论文指导工作。当时正值年关,他却在假期里对学生留言:“春节期间有任何问题,随时问我。”年后当许多人还沉浸在节日氛围中时,他已开始逐一与学生线上讨论论文,确保进度。这份“雪中送炭”的担当,源于他内心朴素的想法:“学院那么信任我,我要全身心投入。”因他带得好,今年学院又将5名学生论文指导任务交给他,他依然欣然接受,从不计较是否在合同范围内,是否有额外报酬。

  他的爱,体现在“于细微处见真情”的洞察力上。他凭借细致的考勤和作业跟踪,敏锐地察觉到一位学生状态异常——从不迟到旷课的学生突然连续缺勤、在线任务不做、信息不回。他没有简单记为缺勤了事,而是主动询问班长、联系辅导员,得知学生因心理问题被接回家休养后,他立刻与相关负责人沟通,并给学生留言宽慰:“等你身体好了以后再来学习……”这份超越课堂的关怀,源于他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

  他的爱,更体现在“授人以渔”的成长指引上。他对武汉学院的学生有着深刻的观察和思考。他认为,在“985”培养精英和职校培养技工的夹缝中,武院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培养“听懂指令并圆满完成任务”的务实作风。因此,他在日常教学中,特别强调规则的清晰和执行的到位,从按时提交作业到认真对待每次测试,培养学生严谨的习惯。同时,他绝不放弃对“头部”学生的助推。面对考研学生,他会分享如何联系目标院校学长学姐获取资料的经验;会指导初试第二名却在复试中被刷下的学生调整心态、积极调剂;会鼓励学生降低预期、找准定位。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点拨,往往为学生点亮了一盏灯。他谦虚地说:“这不是多大的指导,就是凭经验和经历随口一说。”但正是这些“随口一说”,可能改变了学生的人生轨迹。

  从华科到武院,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初心。胡志清用他的行动诠释着:教育的本质,归根结底是“爱”——对知识传授的热爱,对生命成长的关爱。这份爱,让他退休后的生活充实而滚烫,也让武汉学院的校园里,多了一位可敬的“银龄”师长,多了一抹温暖而有力的光。(通讯员:杨丽苹 汪红琼)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