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子接棒 “冯宁式” 担当:我就是 “当年的你”
2025-11-05 11:06:00
作者:

  “看到你们挺身而出的样子,就像又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近日,“荆楚楷模”、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校友冯宁,与物流管理学院两名“00后”学子郑怡然、吴恒涛展开视频连线。这场跨越时光的“新老对话”,围绕一场深夜车祸中的救人义举展开,不仅让两位学子的勇敢行为再次引发关注,更揭开了该校数十年深耕“担当精神”培育、让善举从“偶然”变为“必然”的育人密码。

  时间回到事发当晚,武汉解放大道的车流渐稀,夜的宁静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划破。刚刚结束实习的郑怡然与吴恒涛,面对倒地的伤者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他们一边拨打120急救电话、维护现场交通秩序以防二次事故,一边蹲在伤者身边轻声安抚、查看伤情,直到救护车抵达才默默离开。这果断的行动,为伤者点亮了生命的希望之光。两人的义举经报道后,迅速感动广大网友,他们也被赞为“深夜里最温暖的灯塔”。

  对话榜样 “勇于担当”就是最好的传承

  “我非常欣慰,也为我们建院的学弟们感到自豪。”当被问及得知此事的第一反应时,冯宁语气中带着难掩的激动,“他们展现了见义勇为的精神,体现了当代年轻人的优秀品质,这值得大力发扬。”

  从冯宁到郑怡然、吴恒涛,变的是面孔,不变的是刻在建院学子骨子里的精神特质。在冯宁看来,这种特质的核心就是“勇于担当”。

  “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遇到这种事,可能会选择旁观。但这两位同学,他们义无反顾地伸出了援助之手。”冯宁的话语朴实而有力,“他们当时想的是先救人。从心底来讲,这个行为非常值得敬佩。”

  这番话,不仅是对两位学子的褒奖,更是对“冯宁式”精神最生动的注脚。所谓传承,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在关键时刻,做出与榜样同样的选择。

  冯宁希望湖北建院的学子们从身边小事做起,敢于担当时代责任,并特别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有些事情虽然小,但如果你不做,就永远不会有成功。只要去做了,敢于去做,即便失败也无所谓。这种敢于尝试、勇于担当的实践,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精神溯源 “熔炉淬炼”铸就好人底色

  冯宁的事迹之所以能在学校和社会形成如此深远的影响,源于其精神内核与时代呼唤的同频共振。他将自己的成长归功于“熔炉”的淬炼。

  “在学校和部队的经历都强调,先做好人。你先把人做好了,其他的事才能做好。”冯宁说,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奉献精神”。他谈到了雷锋精神,认为奉献精神“处处可为”,“奉献是我们这个时代美好的气质。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爱心、有责任、懂奉献,就能汇聚向上的强大力量,为构建文明社会添砖加瓦。”

  “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当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搭把手、出份力。新时代的雷锋故事将更多涌现。”冯宁说。

  沃土培育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精神传承

  湖北建院的育人智慧,正是在于将这种个体的、偶发的善举,转化为群体的、必然的精神气象。

  学校始终把“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作为凝聚青年、团结青年、带领青年建功立业的有效载体。自2006年首获“全国青年文明号”以来,学校并未止步于荣誉本身,而是以此为契机,将精神传承系统化、组织化。

  “冯宁班”“冯宁志愿服务队”相继成立,让榜样有了具体的载体。2021年,肩负指导全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冯宁志愿服务工作室”被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这支由15名成员组成、35岁以下青年占比80%的年轻团队,已成为播撒奉献种子、组织志愿行动的核心引擎。

  物流管理学院院长曹爱萍表示,学院始终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我们坚信,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郑怡然、吴恒涛同学的行为,正是我院人才培养成果的生动体现,他们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的担当和力量。”

  社会回响 职场新人展现的“建院风度”

  两位学子的义举,也让他们在实习单位赢得了高度赞誉。

  苏宁门店的店长表示:“郑怡然和吴恒涛在实习期间就表现出认真负责、乐于助人的品质。得知他们救人的事迹,我们一点也不意外。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光荣,也体现了湖北建院学子良好的综合素质。我们为有这样的实习生感到骄傲!”

  从榜样冯宁的引领,到救人学子的无畏,再到学院的系统培养和社会的积极反馈,一条清晰的传承链条已然呈现。湖北建院用数十年的坚守,回答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

  那深夜里点亮生命之光的,是两位青年瞬间迸发的人性光辉,更是一所职业学院在精神沃土深耕出的文明之花。这束光,照亮了伤者求生的道路,也点亮了新时代建院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心火。(中国教育在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